本人以「土法煉鋼」所找到的第二個「孤平」詩例:
卷8_24‧前蜀後主王衍〈幸秦川上梓潼山〉
喬岩簇冷煙,幽徑上寒天。下瞰峨眉嶺,上窺華嶽巔。
驅馳非取樂,按幸為憂邊。此去如登陟,歌樓路幾千。
四句「上
窺華嶽巔」,「窺」字孤平,符合王力五言孤平「仄
平仄仄平」句式。
「華」字平仄兩收,但平仄之意義不同;詳細說明請卓參後敘。
李凡 寫:其實我只是轉載,根本就未曾讀全唐詩.
依稀記得,當時老農對我說過:因字有平仄相通或相異,檢察太費事,故相異者一併刪去.〔我轉載時是得到老農同意的.〕
此障是平仄可通又可異之字.〔平在七陽韻,仄在漾韻.多通少異.〕所以犯孤平句應有更多,但終是極少數.
再次感謝 李凡詞長撥空指正賜教。
其實末學會去翻檢《全唐詩》的原因很簡單:
第一、網路上許多人引述王力有關「孤平」論述時,都附帶提到王力組織大批學者,翻檢《全唐詩》只找到高適「醉多適不愁」和李頎「百歲老翁不種田」
兩例「而已」。
末學是個不信邪的人,《全唐詩》浩瀚如海,「怎麼可能只有這
兩個孤例?」
當然,末學在寫〈孤平與夾平〉之前,
如果已事先讀過 李凡詞長在2002-05-24寫的〈全唐詩的一些資料〔轉摘〕〉這一篇文章,並從中連結到稻香老農的網站得知統計資料,再來發表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述,那也只不過拾人牙慧而已。
第二、在網路上許多人,包括末學在內,在引用某些詩例去說明「拗句」,無論「單拗」、「雙拗」或「拗而不救」,幾乎多是「抄來抄去」,像末學因為讀了 藥樓先生的著作《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所以以前引用的也多是 藥樓在書中所提過的詩例。
那《全唐詩》、《全宋詩》裏,這些拗句或拗救的例子應當不止這些,末學翻檢《全唐詩》、《全宋詩》也是「順道」整理一下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不過,經 李凡詞長指點後,將稻香老農的42例孤平詩例比對末學
截至目前為止已找到的詩例,雖然重覆的佔了很大比例,但有些畢竟不是電腦程式所能搜尋到的。但個人不排除,在這茫茫人海或浩瀚網海中,「可能」已經有人另外用了特殊方法或技巧,在某個早於末學發現的時間裏已經發表過這些「孤平」詩例。那末學當然只能敬佩他人「捷足先登」!
也由於稻香老農認為「因字有平仄相通或相異,檢察太費事,故相異者一併刪去」,所以他使用的方法會有些盲點,有些詩例「可能」是電腦選到,稻香老農「嫌費事」將其排除,所以並未列入他的42例孤平詩例。
而末學是使用「土法煉鋼」,先排除「不是近體詩」格式的詩作,再用人腦去判讀「孤平」存在與否。
這種「土法煉鋼」當然也有盲點與缺失,就像末學說過的:「不要盡信,只要是人做的,多少有點小誤失。」就像 李凡詞長指出「障」字是個「平仄兩用同義字」,這便是末學在檢判孤平詩例時未考慮到的。所以唐太宗〈遠山澄碧霧〉這個詩例必須排除在「孤平」詩例之外。
因此,末學再提出個人找到的
第二個「孤平」詩例:
卷8_24‧前蜀後主王衍〈幸秦川上梓潼山〉
喬岩簇冷煙,幽徑上寒天。下瞰峨眉嶺,上窺華嶽巔。
驅馳非取樂,按幸為憂邊。此去如登陟,歌樓路幾千。【說明】
(1)這首詩是五代蜀後主王衍(前蜀高祖王建之子)的詩作,生卒年約在西元899~926,約當唐昭宗~後唐莊宗時代,收入《全唐詩》第八卷。清康熙四十四年,江寧織造曹寅(曹雪芹祖父)奉旨編纂《全唐詩》共九百卷,收錄兩千兩百餘家詩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首。這首詩作的作者,有些網站誤植為「李衍」並將其視為唐末五代十國南唐人氏,是錯誤的。
(2)四句「上
窺華嶽巔」,「窺」字孤平,符合王力五言孤句「仄平仄仄平」句式。
(3)「華」這個字平仄兩用,但意義不同。一般多作「下平6麻」用,《集韻》作「胡瓜切」(二聲用,讀如ㄏㄨㄚˊ),或另一音作「呼戈切」(一聲用,讀如「花ㄏㄨㄚ」,亦通「花」)。
王衍詩作頷聯以「峨眉嶺」對「華嶽巔」,可知兩者皆是「山嶽名」。
「華」字雖可平仄兩讀,但在做山嶽、姓氏等專有名詞用時,《韻會》作「胡化切」,音話(ㄏㄨㄚˋ)。《書‧禹貢》:「至于太華。」《爾雅‧釋山》:「華山,為西嶽。」做地名、山名、姓氏,讀如「化」收入「去聲22禡」,作「西嶽華山」專用時另可通同「崋」字。另外,中國某些以「華」做為地名的,有些仍讀做「二聲ㄏㄨㄚˊ」,如《戰國策》:「說趙王于華屋之下。」《史記‧秦本紀註》:「華陽,地名。」今日上海原屬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松江府原有「華亭縣」,今已省併。但甘肅省今日尚存一個「華亭縣」,未省併。
「華」字作「
去聲22禡」用時,可參考:
唐‧許渾〈夜行次東關逢魏扶東歸〉五律(下平2蕭韻)
南北斷蓬飄,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
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塞遙。勞歌此分首,風急馬蕭蕭。
宋‧范成大〈白雲峽〉七律(去聲22禡韻)
雙溪疑從銀漢下,我欲窮源問仙舍。飛瀾濺沫漱籃輿,卻望兩崖天一罅。
疏疏暑雨滑危梯,策策山風掖高駕。幽尋險絕太奇生,莫笑退之號太
華。
宋‧陸游〈初見廬山〉七律(上平6魚韻)
從軍憶在梁州日,心擬西征草捷書。鐵馬但思經太
華,布帆何意拂匡廬。
計謀落落知誰許?功業悠悠定已疏。尚喜東林尋舊社,月明清露濕芙蕖。
這個「華」字,就跟另一個「令」字一樣,平仄兩用但意義不同。做「名詞」用時,歸入「去聲24敬」,做「動詞」用時,歸入「下平8庚」。例:
一、「令」字作「
去聲24敬」用
唐‧王維〈早秋山中作〉七律(上平4支韻)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谿守故籬。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
令去官遲。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裏蟬聲薄暮悲。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二、「令」字作「
下平8庚」用
唐‧李頎〈送魏萬之京〉七律(下平5歌韻)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
令歲月易蹉跎。
今‧藥樓先生〈陽明山花季〉七律(上平15刪韻)
芳郊晴晝鳥關關,大道車行啣尾艱。林表櫻紅紛照海,風前竹翠亂搖山。
走春衫履何堪計,迎客樓亭不讓閒。吾病甘違賞花約,恐
令丹靨笑衰顏。
末學舉出前蜀後主王衍詩作〈幸秦川上梓潼山〉孤平句「上
窺華嶽巔」只是在說明,「讀詩」一如宋儒張載所言:「
於不疑處有疑」,亦如胡適所言:「
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才能有「
見前人未見之樂趣。」
當然,在古籍裏爬梳(或「扒梳」)資料,對於孤陋寡聞如末學者,「隨時」或「可能」都有人比你早提出,但重點在於你自己有沒有去力行、親身體驗。而不是人云亦云,抄來當做自己說的。
註:歷史上「王衍」同名者極多,末學近日所寫〈鼠狼讖〉一詩所提及「王衍」係晉代人物。
而稻香老農使用「電腦程式」,也因為如 李凡詞長所引述稻香老農認為「因字有平仄相通或相異,
檢察太費事,故相異者一併刪去」,因此他這個方法難免會有疏漏,一如末學使用「土法煉鋼」一樣也會有疏漏。
李凡 寫:所以犯孤平句應有更多,但終是極少數.
《全唐詩》總共九百卷,詩作共888卷,另收「詩餘」──「詞」作12卷,總共收錄兩千兩百餘家詩人,作品大約四萬八千九百首。
王力所言「孤平」,無論是五言式「仄
平仄仄平」,七言式「仄仄仄
平仄仄平」或「平仄仄
平仄仄平」,用「電腦程式」統計、或使用人工「土法煉鋼」,所能找到的,佔全體《全唐詩》的詩作比例,當然是「微乎其微」。
就因為是「微乎其微」,找起來,才有樂趣。
無論如何,非常感謝 李凡詞長不吝賜教,讓末學開拓了原來的井見。
也讓末學原本都以「河洛話」檢視判斷某字是否為「入聲字」,在「障」字讀音、語音之間,忽然發現「河洛話」也可以用來判斷某字之平仄兩用。例如,平常我們在言談間說到「保障」之「障」,「河洛話」是可以發「平聲」、「去聲」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