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嘆
詩詞勝我,一介寒儒終未果。
我負詩詞,本是虀鹽寫措辭。
當年狂傲,擅自塗鴉誇最好。
至此相欺,亂作文章誤了誰。
後記:虀鹽等於寒儒,即是貧窮的讀書人。以下對於詩詞及新詩的體會那篇隨筆文章,曾於今年八月份與文友淳煙談及的。
我曾懷疑寫詩填詞是否已經落伍,這些文體過時,現今社會已沒有多少人懂得,即不好學也不易學曉。但這些文體仍然存在,特別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都有所廣泛流傳,世界各地很多年青人都開始從事詩詞創作,而新詩又沒有發展到既有的撰寫形式,除了好幾位的新詩名家之外,即如鄭愁予、席慕蓉、卞之琳和艾青之外,也沒有多少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其不足之處。然而詩詞也存在舊有的陋習,既要講求平仄格律押韵,又要講求意境及符合原譜,像是遠古文物之類的東西。
但我對於此祇是表達一個意思,詩詞自從五四運動提倡摒棄文言文以來,一直生存着,詩詞與富有生機的新詩、甚至散文及小說,彼此都是互相滋養着,並互補不足。證明詩詞有其價值,而且每當寫文章的人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情懷需要用一種文體表達時,以詩詞來賦之就最好不過,希望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淳煙的見解是她對詩詞盛況不再的感嘆她也無法承受,這是一個文學形式多元發展的時代,現代文學尤其適合年輕人發揮才華,至於語文程度的滑落則是另一個值得關懷改善的問題,兩者要並行思考才不會偏廢文學的美好,這是她的淺見,我參考便好。忠於自己的喜好創作即可,不要要求他人對古典文學勉強感興趣,這樣就會快活一點。最後希望我寫詩填詞的時候,注意讀者對我用詞的講究可能不能意會,建議我可以寫得簡單一點,這樣或許會有更多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