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 聞蟬

古典詞創作發表區﹐須合於詞牌格律﹐發表請於標題填寫詞牌和作品名。

版主: 樂齋, 碧雲天, 醉雨, 故紙堆中人

《如夢令》 聞蟬

文章逸之 » 2005-06-20 10:41 PM

《如夢令》 聞蟬

都別提知音少。難道說知心杳。鎮日價連聲,濃蔭裡癡
癡叫。知了。知了。心事有誰能曉。
逸之
會員
 
文章: 258
註冊時間: 2005-02-28 05:01 PM
來自: 英倫

文章卞思 » 2005-06-22 12:30 AM

呵~頗有曲的味道。

一般常見的如夢令,六字句的都是二二二句構,五字句則用二三句構較多,詞長這首有三處六字句都是用三三句構,只有最後一句回歸正常。而五字句詞長所用的是三二句構,不知道有無所本?或者是您嘗試的突破作法?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覆卞詞長

文章逸之 » 2005-06-22 09:04 PM

這小令在下是嘗試換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用直接與鳴蟬對話的語氣,又有點像喃喃的自言自語,來回應那擾人的知了知了聲。不是說那蟬聲令人心煩,祇是聽的人心裡更煩罷了。
不知道這樣子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可以嗎?請卞詞長多給點意見,也請各位詞長多回應一下,探討一下。
謝謝!
逸之
會員
 
文章: 258
註冊時間: 2005-02-28 05:01 PM
來自: 英倫

文章卞思 » 2005-06-29 01:45 AM

以突破的角度來說,我覺得確實頗新穎。
但這樣的作法這詞唸起來就不像如夢令了(沒了如夢令的味道)。

古人倚聲填詞,會形成怎樣的句式,應該都是和音樂的節點有關的,若音樂的節點變化了,感覺上就變成另一首樂曲了。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望月 » 2005-06-29 06:54 PM

的確是很新穎的作法。

感覺上該算是自成一體,
雖使用的是如夢令詞牌,但斷句方式不同便已不再是如夢令了。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漂浮的瓶子
望月
會員
 
文章: 1161
註冊時間: 2002-02-24 03:23 PM
來自: 天上地下

文章逸之 » 2005-06-29 11:17 PM

的確是的,六言句斷了腰就不像如夢令了,改天好好斟酌一下再修正。很衷心謝謝各位詞長惠賜寶貴的意見。
逸之
會員
 
文章: 258
註冊時間: 2005-02-28 05:01 PM
來自: 英倫

改正稿

文章逸之 » 2005-06-30 12:09 PM

《如夢令》 聞蟬

休說知音人少。難道知心人杳。提起不能收,咽斷癡癡還叫。知了。知了。心事有誰能曉。



再多謝卞版主和望月版主的意見,並請代更正原稿。
逸之
會員
 
文章: 258
註冊時間: 2005-02-28 05:01 PM
來自: 英倫

文章卞思 » 2005-06-30 11:58 PM

第一二句和末句的意思有重複的感覺。
另外,若第二句稍微提到聲音方面的事,接第三句會比較順一些。

淺見供參。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美芝草 » 2005-07-20 11:43 AM

我也學說說看法:末句直抒便少餘音

按題目看末句當作人蟬共鳴,如果字面不說人不說蟬不說心事,卻會使讀者從蟬聯想人,人有心事,心事卻怎麽也說不清。

這樣末句點題收筆,不論前面如何鋪墊,基本能完整些
美芝草
會員
 
文章: 62
註冊時間: 2005-07-18 03:46 AM

覆卞思詞長和美芝草詞長

文章逸之 » 2005-07-22 04:39 PM

首句意指「這世上知音人本來就是太少了」。
次句指「難道連僅有的知心人也不見了」,所以整天這麼癡癡地不停呼喚著?
結語的「知了,知了。」是蟬聲,成天都說知了知了,究竟又有誰能知曉你的心事啊?又有誰能知曉我的心事呢?
此恰恰正是詞已盡而意未了處,可以讓讀者去慢慢揣度猜憶,去尋思答案呢。

很衷心謝謝卞思詞長和美芝草詞長的回應。
逸之
會員
 
文章: 258
註冊時間: 2005-02-28 05:01 PM
來自: 英倫


回到 詞萃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