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左岸沉思 » 2005-04-12 03:39 PM 
			
			媽字獨立唸的時候
是2調
也就是陰上聲
當媽字位於字首時
2調變為1調
也就是陰平聲
如果用音樂的方式來表示
是音值53轉成44
我把臺最基礎的發音調號列出如下
東 ( tong1 ) 調號1  陰平聲  調值44
黨 ( tong2 ) 調號2  陰上聲  調值53 
棟 ( tong3 ) 調號3  陰去聲  調值21 
督 ( tok4 )   調號4  陰入聲  調值32
同 ( tong5 ) 調號5  陽平聲  調值24 
黨 ( tong2 ) 臺語無陽上聲  調號6與2發音相同 
洞 ( tong7 ) 調號7  陽去聲  調值22  
毒 ( tok8 )   調號8  陽入聲  調值4
以上是臺語的基本調..共七個
變調的原則是
1聲變7聲
5聲變7聲
7聲變3聲
3聲變2聲
2聲變1聲
8聲
入聲帶p t k尾音的
變4聲
喉塞音韻尾帶h的
變8聲
4聲
入聲帶p t k尾音的
變3聲
喉塞音韻尾帶h的
變2聲
應該總共有九個變調方式
但是1聲變7聲  還有  5聲變7聲
屬於同一變音
所以臺語的調號
共有7+8=15個
以上..................
p.s
目前仍然有具基本八調號的語言
是傳統的泉州語
臺灣地區只剩下澎湖與臺南的關廟一帶
用純正泉州語
臺灣雖然有漳泉兩大語系
但是泉州語系被同化的相當嚴重
古諺有云
漳女嫁泉州  至死音不改
泉女嫁漳州  三年忘父母
大抵上泉州語的發音較為困難
易被發音簡潔又系出同門的漳音同化
現在的臺語是一種漳泉相混的語言
略偏漳州語的語法
所以我們在討論臺語時
還是七調八變的原則為主
(另一種漳泉混音的語言是廈門語
但是廈門語近百年來跟臺語的發展已分道揚鑣)
特此說明
			讀盡春秋熟六藝
琴棋在手任風流
生平不讓功名累
半卷殘詩笑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