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幾拍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胡笳幾拍 

文章wanda101 » 2003-02-24 11:58 AM

別有奇情物景殊 風華漸去遠皇途
行逢儘異家鄉曲 拍打胡笳淚泣珠
wanda101
會員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02-04-21 02:08 PM
來自: 水雲間

文章風雲 » 2003-02-24 12:44 PM

淺見以為[淚泣珠]或可再斟酌.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Re: 胡笳幾拍 

文章故紙堆中人* » 2003-02-24 04:10 PM

wanda101 寫:別有奇情物景殊 風華漸去遠皇途
行逢儘異家鄉曲 拍打胡笳淚泣珠

個人以為末句宜再斟酌,胡笳應為吹管類.
而胡笳十八拍之拍,應是只音樂段落之拍
故紙堆中人*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19
註冊時間: 2002-03-07 12:33 PM
來自: 該來的地方

文章思虹 » 2003-02-24 11:40 PM

據思虹所悉,胡笳確為吹管樂器。
《胡笳十八拍》則有琴曲傳世,古琴雖有“打”之右手指法,然“拍打”用語恐有不當。
也無風與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胡笳

文章夜風樓主 » 2003-02-25 10:39 AM

胡笳為胡人將蘆葉捲成管狀,用吹發聲之樂器,胡笳十八拍為琴曲名,相傳是漢蔡琰所作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胡笳

文章夜風樓主 » 2003-02-25 01:51 PM

感謝思虹詞長的補充轉貼供大家參考
胡笳:漢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是漢,魏〞鼓吹樂中的主要樂器。其形制,據(太平御覽)
引(蔡琰別傳)載:〞笳者,胡人卷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日胡笳。〞這是較為原始的
笳。(樂表)中另有大胡笳,小胡笳,其形〞似篳篥而無孔,後世鹵簿用之。〞這是用
成哨,裝在木制無按孔的管上吹奏的。此外,還有用羊角制作管身的。清代有笳吹樂,
(皇朝禮器團式)載其形制為:〞木管二孔,兩端加,角末翹而上,張口。〞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文章思虹 » 2003-02-25 03:41 PM

夜風詞長轉貼思虹所引有關胡笳文字資料,乃取自真理大學網頁,謹誌之!

http://www.au.edu.tw/ox_view/club/cmusi ... uCheck.htm

思虹按:“木管二孔”恐為該網頁資料輸入時誤殖,應為“木管三孔”。
【辭海】中“胡笳”釋文有圖示。
也無風與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南山子 » 2003-02-25 11:43 PM

照他們說胡笳:
《太平御覽》引《蔡琰別傳》載:「笳者,胡人卷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日胡笳。」

照蔡文姬別傳所載「卷葉吹之以作樂」,已是哨子一類之前身,與「吹口哨」同理。 恐怕與「鳴鏑」及放鴿所用「哨子」一類之物,是同理所製。

《樂表》說:「似篳篥而無孔」,意似近之。又說「後世鹵簿用之。」那就更近「哨子」了,因為「鹵簿」是儀隊,隋唐小說,紀官吏出巡,常會有「鹵簿前導」之語。鹵簿用「笳」以警告行人,應如今天公安或警察吹哨子指揮交通之意。是簡單方便的用具。

《南史》阮孝緒傳:「外兄王宴貴顯,屢至其門,孝緒度其必制顛覆,聞其笳管,穿籬逃匿,不與相見。」這裏的笳管,就很清楚了,聲音應該會很響,遠遠聽到,才來得及跑。後世所謂兩孔、三孔,或者皆應視為變形之製。本義仍是「捲蘆葉吹之」,取材方便,聲音響亮,所以行軍用這個吧。

照他們的話說,那「拍打胡笳淚泣珠」是嘴吧含著胡笳,心頭數著拍子,眼裏含著淚珠啊........可憐哪....可憐。


......... ;-) :roll:
南山子
會員
 
文章: 741
註冊時間: 2002-02-24 11:59 PM
來自: 天枰座

文章思虹 » 2003-02-26 12:46 AM

南山子詞長所論甚佳,引來美玉,令人莞爾!
樂器形制遷革變異本為常態,近世如箏弦增減、琵琶品相損益,並無常制。
思虹所言二孔三孔之辨者,乃就(皇朝禮器團式)原文而言,尚望雅察!
也無風與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南山子 » 2003-02-26 11:27 PM

這個都是他們說的….

因為懂得樂理的人,就會變其形製,所以,在沒有實物參考(皇朝禮器圖式應有圖)情況下,只能根據書中說的去推論,笳管這樂器好像到唐代才列於樂部。說是列於樂部,應該是吹奏可以變換音階,所以,如果往另一方向思考,其後的發展,倒像是軍中的「號角」。而唐詩中的「悲笳」、「胡笳」、「蘆管」基本上是唐時之製,唐製到底保留了多少漢制,不得而知。全唐詩索引,入樂者有:
1.後出塞五首(杜甫) 橫吹曲辭
2.胡笳曲[8059] 王貞白
3.胡笳十八拍 琴曲歌辭
4.胡笳曲 鄭愔
還有「雜曲歌辭」,婆羅門商調曲,開元中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進。天寶十三年,改為霓裳羽衣。

另外聽樂詩有
1.聽蘆管 白居易
2.聽薛陽陶吹蘆管 張祜
3.聽簡上人吹蘆管三首 張祜
4.江宿聞蘆管(商館小童善吹) 鄭谷
5.聽僧吹蘆管 薛濤
可見其時已作為樂器。這類詩較為人知的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樂器是什材質?盧照鄰「和吳侍御被使燕然」

春歸龍塞北,騎指雁門垂。胡笳折楊柳,漢使採燕支。
戍城聊一望,花雪幾參差。關山有新曲,應向笛中吹。

「胡笳折楊柳」,看起來好像是說用胡笳吹折楊柳,並不是折楊柳作成胡笳吹奏。但是郎士元「聞吹楊葉者二首」

妙吹楊葉動悲笳,胡馬迎風起恨賒。
若是雁門寒月夜,此時應卷盡驚沙。

題目與詩,清清楚楚,楊葉也可以作成笳。
至於岑參「裴將軍宅蘆管歌」:
遼東九月蘆葉斷,遼東小兒采蘆管。可憐新管清且悲,一曲風飄海頭滿。
海樹蕭索天雨霜,管聲寥亮月蒼蒼。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斷腸。
遼東將軍長安宅,美人蘆管會佳客。弄調啾颼勝洞簫,發聲窈窕欺橫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將蘆管送君杯。巧能陌上驚楊柳,復向園中誤落梅。
諸客愛之聽未足,高捲珠簾列紅燭。將軍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張祜「聽簡上人吹蘆管三首」 
蜀國僧吹蘆一枝,隴西游客淚先垂。至今留得新聲在,卻為中原人不知。
細蘆僧管夜沈沈,越鳥巴猿寄恨吟。吹到耳邊聲盡處,一條絲斷碧雲心。
月落江城樹繞鴉,一聲蘆管是天涯。分明西國人來說,赤佛堂西是漢家。
都本意囉。

如果是哨子類的東西,吹時可以變換音階,形式應較近於養鴿人家用的管狀哨子,而不是現在警察用的單音,前面有一顆小丸子的哨子。不過那顆丸子,裝不裝,都不影響發出聲音,抓得到竅門的人,用一張紙,拉平靠著口吹,也能吹出音階。

小時後,見過賣甘蔗的,口中含一片不知何物,把甘蔗當洞簫,作勢吹樂,即能出聲如徒口吹哨,聲音很響。
也曾見童串用「林投葉」,捲起來吹。這應該是笳管遺意。
有一位老哥哥,以建築用(南亞)塑膠水管,挖幾個洞,居然作洞簫吹。不過這是挖了孔了,不說與蘆管有關。倒是我也學著挖了一根,挖到手掌起水泡,真辛苦,還算錯了口徑對應音階的尺寸,所以每個孔距差半音,到第六孔時…唉,真是慘不忍聽,還好是六孔,不然挖到手廢了也沒用。回想起來,才知道他一面挖,一面測音。

哎喔,我不美玉啦,是阿山哥啦。 :roll:
南山子
會員
 
文章: 741
註冊時間: 2002-02-24 11:59 PM
來自: 天枰座

文章望月 » 2003-02-26 11:58 PM

其實,無論是什麼葉子都可以拿來吹出聲響。
就小弟童年的回憶,因為到處都有榕樹,偶而摘一片葉子犬起來就可以吹了。

印象中不只榕樹的葉子,還有竹葉。
只是,像柳樹楊樹這類葉子狹長又很容易破掉的,感覺上要拿來吹奏是有點難度的。

我對樂器沒研究,只是提出自己的見解,不一定可取就是啦...^^
這話題扯遠了,請各位言歸正傳吧...:)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漂浮的瓶子
望月
會員
 
文章: 1161
註冊時間: 2002-02-24 03:23 PM
來自: 天上地下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