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行腳〈續完〉
十三陵
臨民保國賴賢能,王業千秋未可徵;
斜日朔風天壽路,行人來弔十三陵。
注:十三陵是明代皇陵。位於昌平縣天壽山下的盆地中。包括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處﹐統稱十三陵。廣達40平方公里﹐建造用時長達200多年(1409-1644)工程極為浩大。陵區三面環山﹐蟒山﹑虎峪雄踞兩側﹔北京平原橫陳于前。神路長達20餘裡。十三陵於北京西北郊五十公里,為明永樂帝後之帝王陵寢。
定陵
民膏鉅萬築佳城,誰向黔黎恤死生;
懷璧百年終致禍,反教骸骨毀紅兵。
注:定陵為明神宗(萬歷)及二后之墓,花六年時間修築,費銀八百萬兩(兩年全國國民所得)萬歷十歲登基,在位四十九年(一五七二至一六二○)前十年因有宰相張居正輔政,張相於一五八二年逝後,帝與鄭貴妃居深宮而不上朝者垂三十餘年,故史書云「明之亡,亡於神宗」。中共政府於一九五六年挖掘定陵,費時一年六月。萬歷骸骨於文化大革命時為紅衛兵所焚毀。
景 山
景山高處瞰皇城,歷代興亡觸緒生;
欲向古槐尋往蹟,古槐料是殉崇禎?
注:景山即煤山,原名萬壽山,山上五峰相連,居中之萬春亭為京城最高點,可俯瞰皇城。李闖破北京時,崇禎於壽皇亭畔槐樹下自經,於今樹已無存。
盧溝橋
懷古今朝作壯遊,存亡聖戰憶盧溝;
八年流盡軍民血,始見降書到石頭。
地下長城
積糧鑿地事防空,十載辛勞始見功;
何似和平修國誼,免教軍庶枉其工。
注:地下長城為近年來北京旅遊之新景點,中共於一九六九年因珍寶島事件恐與蘇聯爆發戰爭(珍寶島位於烏蘇裡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屬黑龍江虎林縣管轄)毛澤東以「深挖洞、廣積糧」為號召,建立國防部一級之軍事防空設施,當時因機具不發達,純用手工挖掘,全國軍民幾乎人人參與,歷時十年而成(一九六九︱一九七九)全部工程較諸地面之萬里長城更長,可通天安門、首都機場、中南海、故宮紫禁城(指揮部至紫禁城十五分鐘)、天壇、長城等地,內含指揮部、屯兵部、會議室、戰備醫院、槍枝彈藥庫、電影院、幼兒園、賓館、餐廳、火車站等,地下共二層,深一十六米,可儲備三十多萬人半年之糧食,並與全國各大城市相通,全國各大城市如上海、廣州等地亦有此設施。
惜餘齋待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