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中看到了徐晉如先生的文章,深有感慨。一方面對於台灣學界古典詩詞的中衰感到難過,一方面也對彼岸學者於台灣詩壇的錯誤認知感到無奈。(如此中提到大專聯吟至今已舉辦27屆云云)附文於後,更希望雅集的大學生們多多參加投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7063f0100ah44.html
--------------------------------------------------------------
我們真的比不過台灣?
由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大赛办了两届,从今年开始,改为粵港澳台大学生诗词大赛。
改穗为粵,把内地参赛高校的范围扩大到了广东全境,这对很多高校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我曾四次到潮州讲学,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是詹安泰和饶宗颐先生曾经执教过的学校,人文积淀殊深。我在2003年曾夤缘一往,并作了《杜甫与王维——中国传统诗学的两个体系》的讲座。这个学校在系主任赵松元兄的带领下,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他要求所有毕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诗词写作的技能。当然,技不等于道,能否由技而进诸道,端的看各人修为了。该校毕业的陈伟贤弟,即是一位优秀的青年诗人,今年端午,他受邀参加了中华诗词(BVI)研究院主办的“2008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
还记得2006年举办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大赛”,在赛事结束商议颁奖事宜时,中大中文系的一位副主任忽然进来,问了一句:这次比赛没有带台湾吧?我们答:没有,就是穗港澳。他的回答让我终身难忘:聪明!我们比不过台湾的!当时听了这话,我们都很难受,觉得他的话可能是实情。台湾在国学传承方面,曾经的确比我们厉害。然而我心里还是不服气,第一,陈水扁上台后大搞去中国化,台湾青少年的国学素养已大不如前。第二,台湾人没有经历我们的苦难,苦难出诗人,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究竟结果如何,我们且待赛事结束分解。
本次赛制,依然延续了香港的经验。而我则更倾向于“台湾大专青年联吟赛”的方法。其方法大致是先从投稿中遴出入围的,再提供资助,让大家到一个地点集中,现场出题,考律诗、绝句各一,同时,还有各校吟诵队的诗词吟诵比赛。如果是我主办,我会要求加上考诗论的环节,一率要求文言答题。不但要见出一个人的诗才,还要见出一个人的识见。
这个联吟赛,迄今已办了二十七年,是由一位陈逢源先生创立了文教基金,专门资助。我师龚云起先生说:“近二十年间,台湾作旧诗的年轻人,大概没有人不晓得陈逢源先生,也没有人不读他的《溪山煙雨楼诗存》。原因无他,陈先生文教基金会在这十几二十年中,不断推广诗教,每年举办全国大专青年诗人联吟大会,间亦办理研习班、印赠诗集及诗韵,所以声华昭著。凡参与诗歌创作或吟唱活动的大专青年,无不知先生及其诗。”这位陈先生是台湾耆宿。在日据时代曾参加台湾文化协会,推动议会设置请愿活动,因而入狱。后任台湾新民报经济主笔。台湾光复后,担任华南银行董事,北区中小企业银行董事长。又创办台湾农业机械公司、经营台湾炼铁公司等等,是非常成功的实业家。继而又出任省议会第一届议员。可说在政治活动及政治理论方面也都有所表现。但是,龚先生指出:“陈先生最重要的身份,或许仍是诗人;最重要的事功,或许就是建了这座溪山烟雨楼。其诗有云:‘曾抗强权慕自由,老来身世类沙鸥。声喧林鸟笙歌市,诗在溪山烟雨楼。常有娇孙闲绕膝,儘多故纸静埋头。敢誇白鹤新居好,夏木阴森冷似秋。’这座楼,不但为他自己的生涯留下了一个从容俯仰的空间;也替那个时代流棲於海隅的诗人,提供了一处得以相互抚慰、安顿灵魂的场所;更为我辈后学建构了一所得以恣其想像憧憬的诗楼。先生自云:‘诗在溪山烟雨楼’,其实其事功亦在此楼。”
台湾的传统如是。香港的情况尤不容小觑。香港中央图书馆每年举办全港诗词大赛,分社会组与学生组,单年比诗,双年比词,另有香港学界诗词大赛,丰富得很。而且不论是台湾还是香港,他们的高校中文系都把《诗选与诗的写作》、《词选与词的写作》当作必修,另外还有《曲选与曲的写作》以供限选。这种踏踏实实的精神,是内地高校所无法比拟的。前年遇见香港浸会大学一位荣休教授,他说起北大中文系的某位女教授,被香港浸会大学聘去接他的班,这位女教授不会作诗词,根本讲不了写作,很多学生又找他诉苦。广东老诗人李汝伦先生在给拙著《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的序中说:“我曾多次在各种会上呼吁大学文学系恢复诗词写作教学,人微则言轻,话音落在死水水面。老教授们已从闭嘴到闭目,灵魂游荡于山阴道上。他们的弟子也大都鬓发飞霜,而且本身也曾是‘不宜提倡’的对象。这些教授中除自学自悟者外,很多连旧时幼学读本也没见过,弄不清哪个汉字姓平,哪个汉字姓仄。堂堂大学,堂堂教授,真是煞透了风景,咄咄怪事。我的呼吁证明我无知,我不会审时度势。”对内地高校教育现象我们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希望这次粵港澳台的大赛,能对内地高校多一些触动。你们不要再用那些陈旧的文学史来毒害青年了!一定要让青年读原典,要自己学会咀嚼。
忽然想起原复旦大学的教授刘大杰,他旧学根底浅,不会作诗词,四十年代去四川大学任教,结果被学生赶走了。他后来成名,靠的是毛泽东对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