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煙波漁夫 » 2004-09-08 02:11 AM
快速回覆一、五亭:即瘦西湖上之五亭橋,乃揚州城徽標誌,從空中鳥瞰,此橋猶如一朵盛開的五瓣蓮花。此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整個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
二、白塔:此塔本是喇嘛教的象徵,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塔”之傳說。當年乾隆初下揚州,第二天既駕到,遂急壞揚州地方官,因揚州古時鹽業興盛,於是,靈機一動,用鹽造了一座白塔,乾隆泛舟瘦西湖上,遠遠望去,龍顏大悅。等皇上一走,再正式造了一座。此白塔比例秀勻,亭亭玉立,有別于北京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北方之景物到了南方,亦入鄉隨俗,雄壯之氣慨銳減,窈窕之風韻倍增。
再談一下此闋寫作的用意:
此闋寫於今年初——
“綠柳疏黃,笙歌清夜,尊前勸酒何時?記煙花三月,見騎鶴阿誰?”——說的是我,曾二下揚州,當時惜乎不認識周兄。想再下揚州時,當一尊相晤。
“想江東、天未寒徹,新起相思。”——“五亭橋賞雪”歷來是瘦西湖的絕佳之景,尋思倘若此刻一夜大雪,那“喇嘛白塔”想必也是浮光積照(劉孝綽《對雪》詩:“浮光亂粉壁,積照郎彤聞。”)“長堤春柳”(也是瘦西湖上一著名景致)照樣使人迷徑(唐庚《雪》詩:“客來迷舊徑,虎過識新蹤。”)。然而,江東一帶今年又是暖冬,天未寒徹,對那些美景只能又起一份相思。
“縱琪樹關情”此處“琪樹”其實已轉筆,不是作“雪中之樹”解,而是在詠明春又是瓊花盛開之時,(瓊花一般花開兩度)。琪樹指瓊花,王禹偁《後土廟瓊花詩二首》:“誰移琪樹下仙鄉”、明人劉敞《無雙亭觀瓊花贈張聖民》:“不為琪樹隔流沙”。
“二十四橋涼月,三分剩、依舊沉輝”:徐凝《憶揚州》中吟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問無聲憑據?玉簫來日橫吹。”——此處是對姜白石的《揚州慢》裏:“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之反詰。
煙波渺渺夢悠悠,家在江南海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