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岸交流第一詩”的一點說明

本板歡迎會員張貼各類藝術文化相關訊息。

版主: 風雲, 儒儒

——關於“兩岸交流第一詩”的一點說明

文章鴻賓 » 2009-05-31 06:23 PM

(原載2009—03《博覽群書》)


——關於“兩岸交流第一詩”的一點說明
陳章

2008年11月8日,香港大公報《臺耄耋詩人賦詩抒懷頌“三通”》一文,提到這麼一件事:1982年除夕,林恭祖遙望海峽,有感而發:“今夜失眠非守歲,天涯無客不思歸”(《春節懷大陸》),表達對兩岸統一的強烈願望及對故鄉親人的綿綿思念。林恭祖告訴記者,此詩在大陸發表後,在兩岸三地引起反響。家鄉莆田仙遊縣的詩人王文淡、郭清梁、郭清岑紛紛作詩應和,無奈不能及時寄到臺灣。廣東陸豐縣的陳章則輾轉香港中文大學把應和詩及時送達。收到應和詩後,林恭祖激動不已,決心以詩歌的熱情來融化兩岸對峙的堅冰。
由於上述說法與事實有些出人,作為當事人,我想將當時唱和過程向讀者說一下。
1983年春,人民日報《今日臺灣》副刊發表了臺灣林恭祖先生的《春節懷大陸》詩:
誰憑彩筆寫餘暉,一發青山漸向微。
今夜失眠非守歲,天涯無客不思歸。
尋梅踏雪西湖月,破浪乘風燕子磯。
萬裏長江春又到,莫言頭白故人稀。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被貶海南的蘇東坡在澄邁縣通潮閣上,極目北眺,回望中原,見飛鳥逐漸消逝在遠邊天際,連綿起伏的青山猶如一縷發絲。有感而寫下“……遙望天低鵠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的千古名句。
八百多年後,一位臺灣遊子回望大陸,又發出“誰憑彩筆寫餘暉,一發青山漸向微”的感慨。我在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強烈的思鄉之情感染下,提筆作了兩首和詩:

故園今又浴春暉,萬紫千紅接翠微。
美景如斯堪共賞,深情最是盼君歸。
臨風邀月秦淮岸,把酒論詩采石磯。
歲歲相思今更切,人生七十古來稀。

登高非為賞晴暉,東望臺澎雲水微。
一別豈成千古恨,卅年不見片帆歸。
渡頭已建新漁港,江畔還存舊釣磯。
何日重臨舒老眼,家山景色認依稀。
我將這二首和詩寄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團結報》和廣州《當代詩詞》,不久,四家報刊全部發表。《團結報》總編許寶骙先生還特加按語,稱這組詩為“兩岸交流第一詩”。
第二年,應浙江師大毛穀風教授編纂《當代詩詞八百家》之約,我將此二詩連同林恭祖原作一並寄去,沒想到,在毛先生複信時夾轉來的一份影印件中,又讀到林恭祖新作的兩首和詩:

今古江山幾落暉,歲寒不覺漏聲微。
才聞臘鼓冬冬響,又見雲帆片片歸。
此日唱酬偕鳳律,他時對飲話魚磯。
陽春一曲情無限,誰說人間和者稀。

欲從東海起朝暉,雞報五更煙火微。
江上沙鷗難獨唱,堂前紫燕已雙歸。
廣栽龍柏開行徑,為愛靈龜罷釣磯。
蝶夢蘧蘧人未老,故園春色正依稀。
林先生還在詩前加了小序:壬戌除夕,予作“春節懷大陸”詩,詩友見而喜之,揭於報端。翌歲除夕,《光明日報》率先轉載,從弟榮祖在南京偶而見之,喜出望外,斷定為予作所無疑,除夕與家人共誦吾詩,以慰三十餘稔弟兄睽別之情,並即修書函予,蘄有一日陪我在長江乘風破浪,不亦樂乎?斯事也,始覺詫異,予尚未知拙作刊於何報,而《光明日報》副刊之編者猶拳不棄涓埃,令人感佩,嗣後,《人民日報*今日臺灣》及其他各報亦庚續轉載,戊辰春,香港中文大學黃坤堯教授寄贈廣州《當代詩詞》總第十一期,敬悉廣東陸豐陳章先生疊和拙作,情文並茂,誰謂知音之難遇?茲用原韻再答二律,以暢兩岸之詩心也。
原來林先生也已通過香港在《當代詩詞》讀到我的和詩,並再步韻作和,這次他也應約寄給了毛谷風教授。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林詩清新典雅,詞宛情真,讀後再度為之共鳴,感慨之餘,我又依韻再和兩首:

誰將心事托流暉,隔海臨風歌《式微》。①
鄉戀常縈遊子夢,月華空照彩雲歸。
長聞客地鵑啼血,記否家山柳映磯。
為報知音重顧曲,再傾薄學詠“幾稀”

臨窗獨酌揖清暉,對月成三人影微。
已斷還連唯藕節,舒心解鬱應當歸。
今朝橫海投詩簡,何日垂綸共釣磯。
一點靈犀通兩岸,如斯唱和世間稀。
據毛谷風先生介紹,林恭祖是福建仙遊人,美國藝術文化學院文學博士,時任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主任編纂,著述頗豐。根據毛谷風先生提供的地址,我將這兩首詩寄給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林恭祖先生。同時也寄與國內幾家報刊。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東風》副刊、北京《團結報》等報刊相繼發表,而寄給臺北林恭祖先生的信件則沒有回音,可能是當時兩岸形勢還相當緊張,民間普通信件幾經輾轉而寄失了。
顯然,對林恭祖先生而言,是“香港中文大學黃坤堯教授寄贈廣州《當代詩詞》總第十一期,敬悉廣東陸豐陳章先生疊和拙作……”,而不是像《大公報》所說“廣東陸豐縣的陳章則輾轉香港中文大學把應和詩及時送達”。實際上,當時我與黃坤堯教授素昧平生,不可能托他轉送詩,純粹是因他專門寄贈刊有我和詩的《當代詩詞》給林恭祖後,才使我們三人結為詩友。由於事情已過去28年,不知是林恭祖先生記憶有誤,還是《大公報》記者整理時出現偏差,但都無傷大雅。在兩岸開始通航的今天,重提這段大陸、臺灣兩位詩詞作者共為一縷鄉情唱和再三的往事,令人倍增感慨。
注:①《詩經》有:式微,式微,胡不歸。



        致
禮!


        陳章
        cz001956@163.com
          2009-05-31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回到 藝誥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