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叔教授《三臺詩話》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李漁叔教授《三臺詩話》

文章維仁 » 2005-07-31 03:56 PM

林正三先生按:
本《三臺詩話》乃據李漁叔教授於民國四十年代連載於《中華詩苑》月刊之文章,及參酌民六十五年七月學海出版社發行之李教授《三臺詩傳》一書,互為校補而成。文章內容,主要乃評述乙未割臺前後,本省傳統詩壇較具代表性之作家作品。據先師基隆周植夫夫子所述,李教授乃屬光復後隨國府渡臺之五大家之一(以古典詩作家論),則其詩學造詣可想而知。由於目前政府文教部門,大專院校中文系,及民間傳統詩社團與學者,對於臺灣傳統詩,正相繼投注心力於整理與研究,李教授此篇大作或可成為研究者研究當時作品之一助。故不憚其煩,邀同本社總幹事洪淑珍小姐,重新繕打、整理、校對、編輯而成,希望對臺灣古典詩有興趣之朋友能有所幫助。瀛社林正三謹識。

維仁按:
李漁叔(1905~1972),湖南湘潭人,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曾任總統府秘書、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著有《花延年室詩》、《墨子今註今譯》、《魚千里齋隨筆》、《三臺詩傳》、《風簾客話》等書。今台灣詩壇大家羅尚、張夢機為其高足。今徵得張夢機教授、林正三社長同意,在網路古典詩詞雅集分期刊載《三臺詩話》。
最後由 維仁 於 2005-07-31 04:01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維仁 » 2005-07-31 04:00 PM

三臺詩話(一)
李漁叔教授撰
連橫雅堂撰《臺灣詩乘》,自云「詩乘以採風為主,與詩話必論工拙者不同。」然紬繹其書,取捨之間,自有權衡,非尋常浮濫之作可比。惟所錄止於清光緒乙未,今距其時,又周甲矣,人文益盛,蒐採無聞,感連子之深心,溯芳塵於藝府,因纂《三臺詩話》。
臺地多吟人,尤多忠義慷慨之士,蓋其淵源蘊蓄,已非一日之功。自鄭延平驅紅夷而奄有其地,一時奮殳握槧之士,從其遊於是邦者,多抱孤臣孽子之心,堅興滅繼絕之志。及乎明社已屋,鄭氏旋淪,目擊身丁,尤增悲憤。故其民族意志,深入固結,歷久而不渝。洎清廷撫字,三臺盡入版圖,耀武敷文,漸睹承平之盛。然而二百年間,變亂時作,其尤著者,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雍正十年吳福生之亂,乾隆中葉林爽文之亂,道光間鳳山李石、臺邑林恭之亂,其餘尚有蔡牽、戴潮春、陳周全等役,不可勝書。雖篝火狐鳴,旋就滅亡,一概目為亂賊。易世以後,略加考鏡,則其人其事,或不盡如舊史所云。朱一貴里巷宵人,史稱鴨賊,而雅堂有詩詠之,云:
明亡三十載,海國有田單。
飼鴨宵中起,威儀見漢官。
(見連《劍花室外集》)
寥寥二十字,已足使此一養鴨之夫,出泥塗而升霄漢。至李石、林恭,大抵起於洪楊稱兵之際,雅堂亦謂其曾揭反清復明旗幟。吾人固不必膠執其詞,以為定論。而民族忠愛,與夫敵愾同仇之志,要自不磨。至日人據地五十年中,臺疆愛國志士,幾無日不與虜廷周旋,如邱逢甲、林資修、莊嵩兄弟,連橫、蔣渭水之流,或効命捐軀,或終身不屈,忠風勁節,其令人低徊興慕為何如也。
尤足敬嘆者,清光緒甲午、乙未之間,廷議割臺,已成定局,臺人大呼奮鋌,矢抗強鄰,日薄虞淵,精禽飲恨。文學之士,填胸冤憤,發為詩歌,與中原卿士相酬答。其間邱逢甲滄海,尤稱矯健,俊采飛揚,噴血歌呼,聲滿霄漢。「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等句,連篇累牘,痛切苞桑。凡有血氣之倫,讀之無不駭心恫目。
斯時霧峰林資修幼春,年才十六,作〈諸將〉六首,其詠唐維卿中丞云:
南州稱制萬夫奔,獨為神京守外閽。
父老不煩丹穴索,孤臣敢受素麾尊。
但思一柱天能倚,其奈群飛海已翻。
他日尚餘諸疏在,嘵嘵眾口與鳴冤。

詠劉淵亭軍門云:
將軍百戰著威聲,鳳詔遙銜佐上卿。
河北虜驚張萬福,關中人望李西平。
傳聞馬市收賨布,復遣蛟宮取水晶。
至竟白衣搖櫓遁,枉教薏苡累修名。

詠邱仙根工部云:
文章任昉推名手,勸進齊臺早上箋。
鉛槧生涯邀異數,菰蒲人物此居先。
一時噓氣能成雨,滿望隨風直上天。
誰信抱琴滄海去,瘴雲長隔祖生鞭。

詠黎伯鄂太守云:
花裏鳴鞭五馬嘶,孤城如斗彗星低。
極知此事同巢幕,未便高飛便拔梯。
人笑鴀欽難學鳳,我憐鸚鵡不如雞。
俱為說夢知非是,試把閒情問鸊鷤。

右詩皆孤憤流露,以成童之年,乃竟斐然如此,真難能可貴也。
維卿中丞名景崧,籍廣西灌陽。越南之役,以翰林參軍事,授臺灣兵備道,陞布政使,署巡撫,後為民主國大總統。極文士之遭際,在臺時賓禮儒流,文采風流,照映當世。自題斐亭楹聯云:
鐵馬金戈,萬里歸來真臘棹。
錦袍紅燭,千秋高會斐亭鐘。

詞筆高華,於茲可見,當乙未割臺,維卿身當其事,碁殘劫盡,不拂何為,強造共和,遂成蛇足。至淵亭以名將帥,早著威聲,倘於頹廈將傾,孑身而去,猶足為臺人共諒。乃至謗傷薏苡,竟累修名,讀幼春之詞,其致憾之深,過於唐氏。貪墨之累,敗檢亡身,騰垢來茲,磨之不滅,又不僅為淵亭惜也。(1-2)
維卿勛華炳蔚,亦富詩才,其詩除《臺灣詩乘》略存數篇外,殊不易覯。新竹王松友竹《臺陽詩話》載其七律一首云:
寂寞簾櫳涕淚天,青燈風味割纏綿。
埋灰已斷昆明劫,受戒休談印度禪。
疆吏火攻開釁日,諫臣卮漏上書年。
事關世運終難禁,聞說司農早稅錢。

詩不甚工,為錄於此。友竹又載維卿〈乙未除夕感懷〉二句云:「聖明未忍誅臣罪,袞鉞何妨聽後人」。且言維卿於易簀前數日,猶嗚咽誦之。聞《臺陽詩話》中有「天狗之劫」一語,指斥日本,於刊行時,為日當局所覺,乃盡收其書燬之。或夜半至民家叩扉大索,如追亡逋。故迄無傳本,昨從友人處覓得其稿,中多可採者,當續述之。友竹儒生,於割臺後隱居不出,以詩酒送其餘齡,與從弟箴盤皆能詩。
幼春所詠黎伯鄂太守,湖南湘潭人,與余同里閈,余童年猶及見其夫人,白髮盈顛,孤貧可念,不獨太守一官萬里,政績無稱,為令人扼腕已也,至詠邱仙根滄海一律,亦有憤悱之音,仙根愴念梓桑,明知事不可為,猶抱三戶亡秦之志,戈揮落日,其志浩然,絕非尋常熱中功名者可比,或者幼春髫年,望之奢而痛之切,其詞不無稍激耳。
臺灣遠處東堧,自沈斯庵、唐維卿輩,扢揚聲教,雖代有吟人,而自抱孤芳,聲華未盛,晉江蘇鏡潭菱槎序雅堂《詩乘》,曾謂「臺地僻處邊陲,未獲左旗右鼓,馳騁中原,以爭黃池一日之長。」斯言自足徵信,而自滄海君出,其聲容光氣,振耀詞林,足以推倒鏡潭之言,開後來無窮之新運。就其詩論,豈維樹幟中原。亦且旗鼓堂堂,抗顏英彥,遺篇具在,可覆按也。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