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韻文史 西周~春秋 詩經(一直在準備學測,遲遲沒有進入西周,久等了)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中國韻文史 西周~春秋 詩經(一直在準備學測,遲遲沒有進入西周,久等了)

文章劉律辰 » 2022-11-24 10:12 PM

(2021年寫過詩經出現前的夏商遠古歌謠,後來一直在準備學測,甚少上網,遲遲沒有進入西周,久等了)

中國詩歌經過了夏、商時代從二、三言乃至四、五言的過程,終於隨著牧野之戰後西周建立,在華夏大地正式迸發、成熟,中國第一部的詩歌總集即將誕生——《詩經》。
——————————————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首部詩歌總集,標誌的中國韻文步入成熟,被譽為「韻文之祖」、「詩歌之祖」、「純文學之祖」、「總集之祖」、「詩歌總集之祖」。後來,詩經內容也成為儒家統治者宣揚周代禮樂德化的教材,因此從一部文學作品轉為儒家經典,在四部中屬於經部,位列「六藝」、「五經」、「十三經」之首。

《詩經》中的詩歌年代最早者為西周,最晚者為春秋中期。按照音律分章,可分為〈風〉、〈雅〉、〈頌〉。〈風〉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檜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豳風、陳風、曹風;〈雅〉為「二雅」,其中〈大雅〉為,〈小雅〉為;〈頌〉為「三頌」,為〈周頌〉、〈魯頌〉、〈商頌〉。

《詩經》的成書眾說紛紜,例如:「本土說」、「王官采詩說」、「獻詩說」、「孔子刪詩說」等。事實上,《詩經》來源複雜,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不可以單種說法一言蔽之,許多時候要將多種說法合併討論。

首先是「本土說」,此說適用西周初期。上回提到,中國民歌在周以前沒有形成韻文最重要的要素「押韻」。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陝西岐山出土兩件青銅器,一件是毛公鼎,一件是天亡簋,天亡簋後來不知去向,直到1956年現於上海。其銘文描述周武王祭祀周文王,器主為天亡,即太公望。其中不僅有整齊的四、五言,也具商代金文沒有的工整對偶與押韻,古文字學家、訓詁學家于省吾認為其「開千古詞賦的先河」。周王室所處的宗周一帶確為中國韻文之祖源。

〈天亡簋銘文〉周武王年間(前1076〜前1043) 太公望
乙亥,王又大豊,王同三方。
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于王。
不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監才上。
不顯王乍眚,不㣈王乍庸,不克乞衣王祀。
丁丑,王卿大宜,王降,亡賀爵退囊。
隹朕又蔑,每啟王休于尊白。

天亡簋之後,周王室仍然作為當代詩歌的主要創作者,周成王以後,主要作有〈大雅〉、〈周頌〉,留名者有周公旦。

〈大雅 文王之什(節錄)〉周成王年間(前1042〜前1006) 周公旦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
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於周服。
侯服於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於京。
厥作裸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於殷,駿命不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再來是「王官采詩說」,是歷代最受流傳、推崇之說。上回提到,記載中夏代已有「遒人」,亦即負責采詩考察民情的「采詩之官」。而不論夏代遒人是否存在,至少西周遒人已成定說。在當時,遒人采得民歌後,交予禮樂教育機構「大司樂」進行紀錄、修正與編纂;也因為是民歌,因此作者多不可考。在采詩過程中,最重要的當屬西周末年周宣王時太師尹,亦即「中華詩祖」太師尹,也是《詩經》中少數可考的作者。在西周晚期,因宴會所需,加上太師尹本人創作,存於〈大雅〉、〈小雅〉;而〈國風〉中的大半篇章也在尹吉甫努力下編成,例如〈周南〉,其中最著名的是〈關雎〉,也是《詩經》之首,原描述貴族男子思慕女子,後被儒家所推崇,如孔子認為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成為《詩經》的蓬勃時期,〈國風〉中多數作品作於此時。

〈小雅 蓼莪〉周宣王年間(前828〜前782) 太師尹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周南 關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前800〜約前600) 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然而,尹吉甫的遒人不可能走遍大江南北采詩,故國風中除了王室所能及處,其餘應為各地諸侯採集所獻,是為獻詩說,此載見於《國語》。這個概念其實類似王官采詩說,皆是為了考察民情而為之,只是采詩者由中央轉至地方。

我們現今所熟悉的許多愛情詩篇,看似唯美,實則產出於鄭、衛一帶淫靡的「鄭衛之風」。鄭邦的〈鄭風〉及衛邦的〈邶風〉、〈鄘風〉、〈衛風〉,其內容多為愛情詩作。

〈邶風 靜女〉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前800〜約前600) 佚名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衞風 木瓜〉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前800〜約前600) 佚名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鄭風 子衿〉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前800〜約前600) 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犬戎之禍後,周室衰亡。平王三十三年(前738),周平王在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等諸侯護駕下,遷都成周(雒邑),雖然後來在秦襄公、秦文公等努力下,犬戎被擊退,周室卻不復以往。而〈王風〉就是平王東遷後,成周附近的民歌。

〈王風 君子于役〉春秋早期(約前738〜約前600) 佚名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無饑渴!

《詩經》的創作大約止於春秋中期的〈陳風株林〉,乃是陳民諷刺陳靈公(前613~前599在位)及其大臣孔甯、儀行父與夏姬淫亂,最終被其子夏南(夏徵舒)設伏射殺之事。而後夏徵舒自立為陳侯,陳內亂,最終被楚莊王平定。

〈陳風 株林〉春秋中期(前599以後) 佚名
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
駕我乘馬,說於株野。乘我乘駒,朝食於株。

到了春秋末年,歸功於孔子(前551~前479)考據古時音律後進行修正,《詩經》正式成書。《史記》云《詩經》本有三千餘篇,春秋時孔子依據「禮義」標準刪至三百零五篇,然而倘若此事屬實,應當留下許多有題無文的「笙詩」,且先秦書籍引用《詩經》未見「詩三百」以外篇章,用故而孔子應僅修正音律,並無大規模刪改。

然而,儘管孔子沒有大規模刪改,《詩經》中的先秦語言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嚴重喪失。關於後世對《詩經》的版本,乃是秦朝滅亡後,部分儒者重新背誦《詩經》,是為「今文經」其中總共有三家,分別是齊人轅固的「齊詩」、魯人申培的「魯詩」,燕人韓嬰的「韓詩」;後來河間王劉德「廣求天下善書」,尋獲子夏所注的大篆本,是為「古文經」,主要由毛亨、毛萇註釋,形成「毛詩」一家。儘管漢代統治者傾向具政治功能的今文經,然齊、魯二家相繼亡佚於曹魏、西晉,使魏晉以後毛詩逐漸成為顯學,整個古文經的系統從西漢毛亨、毛萇的《傳》、東漢鄭玄的《箋》,唐代孔穎達的《疏》、南宋朱熹的《詩集傳》,乃至考據興盛的清代陳奐《毛詩傳疏》、胡承瑛《毛詩傳箋通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等,皆屬於古文經範疇。然而雖然古文經較今文經少有為統治者服務的穿鑿附會,然而就現代觀點而言,古文經仍將許多詩歌連結「文王之化」等儒家禮教內容。

清華簡〈耆夜〉春秋早期(約前738〜約前600) 佚名
蟋蟀在堂,役車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夫日□□,□□□荒。毋已大樂,則終以康。
康樂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方。
蟋蟀在席,歲聿云莫。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日月其邁,從朝及夕,毋已大康,則終以祚。
康樂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懼。
蟋蟀在序,歲聿云□,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從冬及夏。毋已大康,則終以懼。
康樂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懼。

今版〈詩經 唐風 蟋蟀〉春秋早期(約前738〜約前600) 佚名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根據〈毛詩序〉歸納,《詩經》共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為前段所述,按照音律所分的篇章;「賦」、「比」、「興」為筆法,其中「賦」為白描;「比」為譬喻;「興」為聯想。

《詩經》乃周文化之代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大致而言,東起山東西部(〈齊風〉),西至甘肅東部(〈秦風〉),北抵山西中部(〈晉風〉),南達長江(〈周南漢廣〉)。

孔子提出「六藝」後,《詩經》在時代遞嬗中形成了不同意義與功用,不復為純文學總集。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到了後世儒家,更賦予《詩經》禮樂道德之意,如〈大學〉:『《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此後,《詩經》仍居首「五經」、「十三經」。

另外,其詩句亦為諸侯間答覆的外交辭令,即「賦詩言志」。《左傳 襄公十三年》記載:「春,吳告敗于晉,會于向,為吳謀楚故也,范宣子數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執莒公子務婁,以其通楚使也,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獄之裔冑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殽之師,晉禦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政,猶殽志也,豈敢離逷,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賦〈青蠅〉而退,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於是子叔齊子為季武子介以會,自是晉人輕魯幣,而益敬其使。」

〈小雅 青蠅〉多以周幽王年間(前782~前771)
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營營青蠅,止於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
營營青蠅,止於榛。讒人罔極,構我二人。

文中姜戎使者駒支以〈青蠅〉中「無信讒言」之旨,勸范宣子若輕信讒言,惟恐「交亂四國」、「構我二人」。此詩按古文經說法,是大夫勸周幽王毋信讒言,魏源《詩古微》補充,乃是刺周幽王廢申后與太子宜臼,改立褒姒與其子伯服;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據《易林 豫之困》,指出齊詩以為「幽王信褒姒之讒而害忠賢」,其他家則以為衛武公所作。

春秋時代,南方詩歌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二南」:〈周南〉、〈召南〉,逐漸形成了有別於中原的詩風。到了戰國時代,正式成形「楚辭」。

(待續)
劉律辰
會員
 
文章: 12
註冊時間: 2021-07-23 03:20 PM
來自: 南山高中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