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蔣國樑先生古典詩創作獎決審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二○一七年四月十六日(星期日)下午一時
會議地點:湛盧咖啡大安館(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61巷2-1號)
評審委員(依姓名筆畫序):
吳榮富(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李佩玲(網路古典詩詞雅集前版主)
賴欣陽(台北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列席(依姓名筆畫序):
張富鈞(元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普義南(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會議記錄(依姓名筆畫序):
張家菀(臺北市天籟吟社社員)
會議先由主辦單位報告「蔣國樑先生古典詩創作獎」之來由,以及前六屆與本屆參賽情形。本屆徵詩題目為:以「城市生活」為範圍,自訂主題(人事物皆可),創作四首七言絕句,限平聲韻。收到來自二十二所學校,共一百四十五件作品。經過何維剛、吳佳璇、張韶祁三位初審及吳榮富、李佩玲、賴欣陽複審後,評選出十六件作品晉級決審。決審應選出前三名及佳作五名;決審委員並有權決定獎項是否從缺。
決審委員為吳榮富、李佩玲、賴欣陽;會議中公推吳榮富教授擔任會議主席;主席先請決審委員就本次作品的整體品質以及評審標準作一共識性的討論,再進行評選。
賴欣陽:
我們這次徵的題目是「城市四首」,如果寬泛一點的解釋,在城市中生活與感懷都可以作為題材。入圍的二十七件作品,可以看得出來,大學生對古典詩句式的掌握不夠熟練,可能他們還需要多花時間多讀多寫,這應該是寫作經驗的問題。可以看出有些人是很有想法,可是不是古典詩的句式,或者把太過日常生活的句子放進來,例如○一二〈港都記遊四首〉:「惹得遊人急往前」、「忘返流連不想家」。這些都不是古典詩習慣的句式。
賴欣陽:
第二個就整體來看,有一些作品的用典,典故跟詩作者本來要用的意思不太切。例如一○五〈淡江雜感并序〉:「流水無心舟自遠,何須千里快哉風。」這兩者沒有連接在一起,「快哉風」用宋玉《風賦》典,一則與舟無關,二者,亦無千里之說。另外以擊缽詩或徵詩來說,不太適合一直出現重字,其實字詞可以替換,這是比較基本的。另外有些作品構詞比較生硬,例如一一二〈城市建築〉:「樓八角照映磚紅。」不太知道這是想表達什麼意思?其實這些都可以再加以琢鍊得更好。再來就是很多人不太知道辨別入聲字,這是比較基本的問題,應該要在寫作時就自我要求。
賴欣陽:
當然裡面也有一些比較成熟的作品,二十七件作品中,有十幾首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和景物聯結在一起,這樣子寫就不是單純寫表面的景色,而能切合人的情懷和感受,這樣也比較看得出作者的面貌,所以我挑選入決審的也幾乎是這一類的作品。有一些作品會把自己的愛情帶進來,但我覺得可以寫得更美一點。還有一些是故作狂語,或許是特意想要讓人看到、聽到自己的情感,這也是很有趣味的地方。
李佩玲:
我還蠻贊同賴老師所講的。這次的參賽作品,較常見到的問題,第一個,可能因為大部份的投稿者還是大學生的關係,在文字或遣詞造句上的凝鍊不夠,所以構詞上有點生硬。這又可以分成兩種狀況,一種是很想要做出古典的感覺,所以會用一些陳詞或過度鍛鍊,就顯得跟我們的生活、環境的距離有點遠,有點格格不入;另一種是太過口語,沒有詩的韻味。第二個問題是鋪陳轉折有點跳脫,詩句的連續性不足,會使人疑惑為何第三句會跳到這,第四句又結到那?另外就是格律的掌握上不夠仔細,還是有出律出韻的情況,例如一東、二冬混用,可能是落筆時太過倉促,沒有仔細檢查。建議參賽者,未來在比賽稿件送出去前一定要仔細檢查格律。
李佩玲:
因為主題是城市四首,有人寫城市中的景,有人寫在城市中生活的感受。古人常說寫景要有「不可移之景」,如果把題目蓋掉後,看不出你寫的是哪裡;或者是一個萬用的景,好像套在臺北、高雄,或者紐約都通,這樣就是寫景不到位,沒有真正把該地景物突顯出來。我發現很多古典詩競賽的作品都會有這個問題,你不能只依賴題目或小序來告訴讀者你寫的是哪裡,因為作品的主體還是在詩,必須讓詩說話,讓詩與那個空間連結。
李佩玲:
另外,因為比賽是四首絕句,也希望能有聯章的結構,當然我們也看到有些作品有這樣的創意,但表現得不是那麼到位。有些作品的標題很棒,但第一首寫了一個地方的景緻,下一首又是另一個地方的景緻,卻沒有交代兩個地方的感受與連絡是什麼。不是隨便舉四個景點就是聯章,這樣其實很可惜。有些簡單的聯章方式,例如時間序(如早上如何、中午如何),或是地點連續(從哪走到哪,展現出所見的改變),這樣就會有聯章的味道出現。當然也有聯章做得不錯的作品,可惜單首看都很成熟,但是四首合看就覺得手法重複,鋪陳方式一樣,這樣就顯得欠靈活了。這是幾個我發現的面向,提供給之後的參賽者參考。
吳榮富:
謝謝兩位老師的意見,也感謝主辦單位讓我有機會來參與評審,每次評審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學習的經驗,可以聽到不同評審的一些看法。這次有年輕的評審參與,我也很高興,因為這代表古典詩有了傳承。就剛剛兩位評審的意見,大家心中各有一把尺,也各有想法,所以才要共同討論,就作品的優劣交換各種意見。就我而言,我選擇的標準就是「只選好詩」,壞詩直接淘汰。甚麼是壞詩?就是有致命傷的部分,例如把「息」、「漆」的入聲字當平聲,我認為這是古典詩的基礎訓練,如果基礎不穩了,往高處走你怎麼站得住腳呢?我覺得這也是詩選課老師的責任,一入門就要讓學生都清楚明白這些規則。如果不知道,現在都有很多工具可以查,像黃永武教授與張仁青教授都曾作過國語的入聲字表,可以參考。
吳榮富:
第二個問題就是,今天投稿的對象是誰?如果今天是教育部文藝獎、台北文學獎、玉山文學獎這些全國性的獎項,投稿者應該就要到一個程度,我們審查也必須拉到一個高度去審查。但是今天投稿是大學生,大學生的訓練到哪一個程度?他的所見所聞到哪一個程度?這些都要考慮。如果要求一個大學生的創作能千變萬化,其實是有點困難的。只要他能夠寫得通順,文字穩妥,其實就很不錯。不用太過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