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出律處校參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第14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出律處校參

文章楚狂 » 2012-04-21 09:59 PM

】字平仄
【阿】這個字,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裏,收有兩個主音,一音「ㄚ」(又音ㄚˋ),另一音則為「ㄜ」;意思各有不同。

如果用在近體詩裏,其聲韻、意義,當然各異!
(一)作平聲用,歸入「下平5歌」,《唐韻》、《集韻》作「於何切」,音娿。其義有「大陵」(大山陵)、水岸、官名(阿衡、太阿)、地名(東阿、阿澤)、殿名(阿房、阿城)、四柱(四阿)、劍名(太阿)、鬼名(陪阿)、天闕(天阿);以及移作形容詞,狀修美皃(如:《詩‧小雅‧都人士之什‧隰桑》:「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另可作動詞用,解作「比也,曲也。」,如:《孟子‧公孫丑上》:「汙不至阿其所好。」又與「呵」通,如:《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以上這幾個用法,都作「下平5歌」用。

(二)作入聲用,歸入「入聲1屋」或「入聲7曷」,其義略有不同。
作「入聲1屋」用者,作為「語助詞頭」,在「稱謂」上加「阿」字,如《樂府詩‧木蘭詩》:「阿耶無大兒」(或書作「阿爺」無大兒)之「阿爺」,或同詩之「阿姊聞妹來」之「阿姊」。這個說法見於《康熙字典》:「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另如《玉臺新詠‧卷一》(孔雀東南飛)之「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之「阿母」;這種在「稱謂」之前所加者都是如此。
再者,為「名字」之前所加「語助詞頭」,亦是如此用。如:曹操的小字稱為「阿瞞」、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人稱「阿斗」。
唐人詩作中,如稱某人名字加冠詞,亦作「入聲1屋」用,如「阿憐」、「阿連」、「阿嬌」、「阿咸」,都是同樣用法。

(三)另一用法收入「入聲7曷」,見《字彙補》作「阿葛切」,音「遏」;泰半為「佛經譯語」,如「阿難」、「阿修羅」、「阿鼻」等。

(四)另一種用法,比較少見,參考就好:《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
【自註】「猗儺」,後世多作「婀娜」;「婀娜」今音「ㄜ」「ㄋㄨㄛˊ」,其意為「柔美皃」;寫入近體詩,「婀」、「娜」兩字連用都歸入「上聲21哿」,又一不可不慎之處。
例句:
卷526_37唐‧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將歸郊扉,言懷兼別示亦蒙見贈,凡二十韻走筆依韻〉(節錄第21~24句
林密聞風遠,池平見月勻。藤龕紅婀娜,苔磴綠嶙峋。

----------------------------------------------------------------------------------------------------------------


既然「稱謂」、「名字」之前加個字首語助詞「阿」,做「入聲1屋」用,那麼做「不特定人」用之「指稱」,如「阿誰」之「阿」,到底應該歸入「下平5歌」、還是「入聲1屋」?
答案:當然是「入聲1屋」!
這在《全唐詩》裏可以找到許多例句,以作者言,「至少」有22個有名有姓的作者,另外外加兩個「無名氏」(一為開元宮人、另一不詳),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等創作大家,其中還有一例為八仙之一呂洞賓所作。例句「至少」近三十例,單舉五例以供合參:
例如:
卷302_1唐‧王建〈宮詞〉一百○二首其七十七【案:一作卷798_1花蕊夫人徐氏詩。】
分朋閒坐賭櫻桃,收卻投壺玉腕勞。各把沈香雙陸子,局中鬥累阿誰高。

卷457_71唐‧白居易〈長洲曲新詞〉
茂苑綺羅佳麗地,女湖桃李豔陽時。心奴已死胡容老,後輩風流是阿誰

卷692_17唐‧杜荀鶴〈冬末自長沙,遊桂嶺留獻所知〉
家隔重湖歸未期,更堪南去別深知。前程笑到山多處,上馬愁逢歲盡時。
四海內無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詩。朱門祗見朱門事,獨把孤寒問阿誰

卷797_2唐‧開元宮人〈袍中詩〉【案:開元中,賜邊軍纊衣,製自宮人。有兵士於袍中得詩,白於帥,帥上之朝。明皇以詩遍示六宮,一宮人自稱萬死,明皇憫之,以妻得詩者,曰:「朕與爾結今生緣也。」】
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後生緣。
三句失黏。
末聯另作:「今生看已過,願結後生緣。」

卷857_1唐‧呂巖〈七言〉六十三首其三十五
當年詩價滿皇都,掉臂西歸是丈夫。萬頃白雲獨自有,一枝丹桂阿誰無。
閒尋渭曲漁翁引,醉上蓮峰道士扶。他日與君重際會,竹溪茅舍夜相呼。
註:呂巖,一作「呂喦」,唐末五代人,自號純陽子,即八仙之「呂洞賓」。

----------------------------------------------------------------------------------------------------------------

2012年第14屆臺北文學獎作品已公佈,並結集出版;其中首獎第五首〈觀夕〉之次句:「北天莽蕩屬阿誰」之「阿誰」用法,與所有《全唐詩》律例不同,當為「出律」,是一憾也。

參賽作品,對這種「格律」違失之處,仍應極力避免。
畢竟,「詩」的「品味」,因人不同!A評審可能給予某甲6分高分,B、C卻可能只給予3分、1分之別,顯然是一個「主觀」的判斷。
但「格律」畢竟是「客觀」的尺度。

----------------------------------------------------------------------------------------------------------------

另,首獎第六首〈賞花〉頷聯「雙雙蝴蝶青碧,渺渺風煙綠朱。」
】字,只收入「去聲13問」,《廣韻》《集韻》《韻會》作「王問切」,其意為「日旁氣也」。《釋名》暈,捲也。氣在外捲結之也,日月俱然。

請參看唐、宋名家詩例:

卷343_2唐‧韓愈〈宿龍宮灘〉(五律下平7陽韻)
浩浩復湯湯,灘聲抑更揚。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
夢覺燈生,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一半是思鄉。

卷541_8唐‧李商隱〈正月崇讓宅〉(七律上平10灰韻)
密鎖重關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先知風起月含,尚自露寒花未開。
蝙拂簾旌終輾轉,鼠翻窗網小驚猜。背燈獨共餘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

卷583_39唐‧溫庭筠〈苦楝花〉(五律上平7虞韻)
院裏鶯歌歇,牆頭蝶舞孤。天香熏羽葆,宮紫流蘇。
晻曖迷青瑣,氤氳向畫圖。只應春惜別,留與博山爐。

宋‧楊萬里〈至後睡覺〉(七律下平8庚韻)
匆匆又過一陽生,睡恰濃時夢忽驚。簾幕深沉入四寂,階除點滴兩三更。
燈搖芒角開成,風吸窗櫺過後聲。不是寒雞寒似我,如何不肯喚天明。

宋‧陸游〈夜雨感懷〉(七律下平8庚韻)
老來每惜歲崢嶸,幾為巴歌判宿酲。白帝草生時入夢,錦官花重更關情。
簾疏夜雨侵燈,枕冷秋風遞角聲。定許何時理歸棹,酒狂猶解賦蕪城。

以上所舉三例唐人詩作、兩例宋人詩作,所用「暈」字都作「去聲13問」用。
其中除了溫庭筠一例:「宮紫暈流蘇」之「暈」字,「轉品」做「動詞」用外(相對於第三句之「熏」字),其餘四例都作「名詞」用。
由此可見:「暈」字在唐、宋詩例只作「去聲13問」用。如此一來,第14屆臺北文學獎首獎作者之「雙雙蝴蝶青碧,渺渺風煙綠朱。」乙聯,第三句當視作「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之「拗句」。
對於這種「拗句」,鄙人以前讀書少,以為「拗了出句,對句救」;後來受了 風雲詞長教誨,再多看了兩遍《全唐詩》並勤作筆記,方知「救」與「不救」均可。
※註:【】字可作平聲用,但皆作專有名詞;如「徒甘切」,「澹臺」為複姓,如孔門弟子「澹臺滅明」(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另一作「都甘切」,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破東胡,滅澹林。」澹林,為古東胡族。


當然,在《全唐詩》裏,「五言仄起出句拗第三字或第四字」、「五言仄起出句第三、四字同拗」,或「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或第六字」、「七言平起出句第五、六字同拗」,其對句「救」與「不救」的比例大約是5:1(自估值,人工眼力難免有所疏漏錯脫),顯然「救」或「不救」是「皆可」的(數量在百千數之例),更遑論宋人。

只是近代寫近體詩者,尤其是近體詩競賽,「習慣」上要嚴謹地「救轉」。(本屆評審在評議另一人詩作時便有類似救轉之語)

關於作者這兩例,看來不過是「古漢語」與近代「北京話」關於某些特殊字「聲韻」發音之差異所造成「習而不察」之處。

提供大家卓參。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風雲 » 2012-04-22 08:10 PM

楚狂詞長之研究精神令人佩服!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楚狂 » 2012-04-23 09:30 AM

風雲 寫:楚狂詞長之研究精神令人佩服!


誠摯感謝 風雲詞長雅譽,鄙人在雅集獲益更多。

三年前初加入雅集,尚在摸索門檻;講白了,只不過把近體詩當作「宋詞」填 。
雅集諸位詞長的闡發、指撥,如臨濟當頭棒喝,啟迪甚多!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探】字平仄探討

文章楚狂 » 2012-04-24 12:38 PM

第十四屆臺北文學獎古典詩評審紀錄載,在評議第一輪投票得分「一票」《春遊陽明山八首》組詩的〈晨登魚路古道〉作品時,評審老師對其第一句「」字:「應是平聲,不能唸『ㄊㄢˋ』(仄聲)……。


關於「」字,在近體詩裏,到底是歸入「平聲」,還是「仄聲」?
可以從兩個方面探討:
第一、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遠取之也。从手罙聲。他含切。」
《康熙字典》中載:【】字,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含切,音貪。《說文》遠取之也。《增韻》伺也,索也。《易‧繫辭》探賾索隱。《疏》探謂閱探求取。 又《爾雅‧釋言》探,試也。《論語》見不善如探湯。《史記‧酈生傳》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又《集韻》《類篇》《韻會》《正韻》他紺切,音僋義同
→→→因此,從字典中來看,【探】字是平仄兩用,義同。

第二、從《全唐詩》這個大寶庫裏,可以找到許多平、仄兩用的例句;因為例句太多,從鄙人的筆記裏各取平仄三例,且【探】字都在平仄關要處,如:

作【下平13覃】用
★例一:
卷62_19唐‧杜審言〈都尉山亭〉
紫藤縈葛藟,綠刺罥薔薇。下釣看魚躍,巢畏鳥飛。
葉疏荷已晚,枝亞果新肥。勝跡都無限,只應伴月歸。

★例二:
卷62_27唐‧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例三:
卷671_35唐‧唐彥謙〈游陽明洞呈王理得諸君〉
禹穴蒼茫不可,人傳靈笈鎖煙嵐。初晴鶴點青邊嶂,欲雨龍移黑處潭。
北半齋壇天寂寂,東風仙洞草毿毿。堪憐尹叟非關吏,猶向江南逐老聃。

-----------------------------------------------------------------------------------

作【去聲28勘】用
★例四:
卷274_7唐‧戴叔倫〈赴撫州對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階〉五首其四(仄聲韻
離室雨初晦,客程雲陡暗。方為對吏人,敢望郵童

★例五:
卷332_92唐‧羊士諤〈亂後曲江〉(「春」字五出亦不忌犯韻
憶昔曾遊曲水濱,春來長有春人。遊春人靜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例六:
卷539_130唐‧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看。

大家耳熟能詳,最有名的例子,當屬李義山這首〈無題〉。
以上六例,尚包含一首唐代戴叔倫的〈赴撫州對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階〉五首其四,押韻用的是「去聲28勘」;再加上杜審言兩例、唐彥謙一例所用「探」字皆作「下平13覃」用,均可以證明【探】字在近體詩裏是「平仄兩用,義同」。

唐‧杜審言的五律〈都尉山亭〉四句:「巢畏鳥飛」,以及杜審言另一首七律〈守歲侍宴應制〉六句:「對局鉤柏酒傳」,兩個「探」字如不做「下平13覃」平讀,則當句「犯孤平」。
「孤平」乃近體詩大忌,此兩句不入「孤平」例句,亦可反證杜審言此二例「探」字,必作「下平13覃」用。

-----------------------------------------------------------------------------------


第一輪投票得分「一票」《春遊陽明山八首》組詩中;評審老師在評議其作品〈午後小憩〉提到:「『澹泊茗養性靈』句,『茗』也是仄聲,假如這『養』字沒改平聲,那就孤平了。」

這一點是相當公允的,「孤平」乃「近體詩大忌」,學詩者不可不知。


【案】「」字入「上聲24迥」,今多讀作「ㄇㄧㄥˊ」(二聲),亦一戒慎字眼。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楚狂 » 2012-05-16 12:02 PM

已故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藥樓先生在第12屆台北文學獎評審會議中開場便敘明:
「……。整體來說,平仄格律對仗都要考慮,這是最基本的功夫;今天是比賽,所以要有客觀的標準,形式格律的工整與否是必要要求沒有這些,其他都不用談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