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桃齋詩話校注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壯齋 » 2009-05-20 08:02 AM

(48)阮元
阮文達公元1,由詞曹洊2歷疆圻3,有政聲。學淵博,文士多從之遊。上賜眼鏡,恭紀云:「聖主重瞳目,光明不賴4他。」稱旨。上令題御園齋額,公題「六也齋」,上以為得體。其妻能詩,嘗戲咏五言云:「事業重瞳句,功名六也齋。」洵覺雅人深致,有謝女5之風。施愚山閏6章,初舉進士,授主事。後舉詞科。生平孝友,篤於世誼。常恤亡友之後,人咸稱之。公長於詩,公餘與宋荔裳7、嚴顥8亭、丁飛濤9、張譙明、趙錦帆、周宿來諸君相唱和,號為「燕臺七子」。所選大清詩百二十家行世。

(49)楊雍建
康熙年間,諫官楊雍建10立言得體,風節獨高。長子中訥11官學政,工詩。孫守知12能世其家,由進士官知府。與歸安沈樹本13、平湖陸奎勳14、嘉善柯煜15稱浙西四子。著《致軒集》。

(50)詩宗唐音16
詩宗唐音,固也。然使自唐至今,千載一律,有何意味?且宋之為宋,元之為元,各具體制,方見文途變化入妙。若盡法乎唐,何以不繩漢魏六朝?何不繩以《三百篇》、〈十九首〉乎?昔人謂詩盛於唐,壞於宋。劉后村17則云:「宋詩突過唐人。」此言未免於偏。方正學18詩:「前宋文章配兩周,盛時詩律變無儔。今人未識崑崙派,却笑黃河是濁流。19」「大曆諸公制作新,力排舊業祖唐人。麤豪未免風沙氣,難詆熙豐作後塵。」正學瓣香東坡,故有此語,然足以鍼砭墨守盛唐者。

1阮文達公元:指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臺,一作芸臺,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傅銜,諡文達。見《清詩紀事》。
2洊:其義與「薦」字通。
3歷疆圻:代指曾有擔任封疆大吏的經歷,指阮元曾出任湖廣、雲貴總督之事。
4編案:原文作「須」,應為「賴」較符格律,形近而誤。
5謝女:即謝道韞(?~?),東晉宰相謝安姪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世說新語》(臺北:廣文,1987)曾以「詠絮之才」載其事:謝安與子姪輩論雪,謝安姪謝朗以「撒鹽空中差可擬」喻之,謝道蘊則擬以「未若柳絮因風起」,比喻精妙、詩情畫意,為眾人稱道。
6編案:原文作「閨」應誤,見本書第30則注,形近而誤。
7宋荔裳:即宋琬(1614~1673),見本書第30則注。
8編案:原文作「顯」,見本書第32則注,形近而誤。
9丁飛濤:即丁澎,見本書第32則注。
10楊雍建(1631~1704):字自西,號以齋,浙江海寧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廣東高耍知縣。康熙時期諫官,以敢諫著稱。康熙十八年(1679)任貴州巡撫,政績卓著。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兵部侍郎,兩年後以母老乞養歸。著有《政學編》、《黃門疏稿》、《撫黔奏疏》、《景疏樓集》。
11中訥:即楊中訥(1649~1719),字遄木,號晚研,浙江海寧人。康熙三十年(1691)進士,官右中允。有書名,尤工草書。
12守知:楊守知(1669~1730),字次也,號致軒,又號晚研,浙江海甯人。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進士。歷官甘肅平涼知府。有《致軒集》。見《清詩紀事》。
13沈樹本(?~?):字厚餘,號操堂,浙江歸安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進士,官編修。見《清詩紀事》。
14陸奎勳(1665~1740):字聚侯,號坡星,又號陸堂,浙江平湖人。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進士,官至檢討。有《陸堂文集》二十卷、《詩集》十六卷、《續詩集》八卷。見《清詩紀事》。
15柯煜(1666~1736):字南陔,號實庵,浙江嘉善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以磨勘之名黜官。雍正元年(1723)復成進士,官宜都知縣,改衢州府教授。大學士王頊齡嘗以山林績學薦,引見,充《明史》纂修官。著有《石庵樵唱》七卷,與《月中簫譜詞》並行於世。
16編案:本則出自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詩宗唐音」條。
17劉後村:即宋人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後村,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諡文定。
18方正學:即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人稱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燕王朱棣奪權時欲拉攏之,嚴詞抵拒,乃被諸十族。著作甚豐,有《周禮考次》、《大易枝辭》、《武王戒書註》、《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文統》等,書多不傳,今僅存《遜志齋集》二十四卷。
19語見方孝孺〈談詩〉:「前宋文章配兩周,盛時詩律亦無儔。今人未識昆侖派,卻笑黃河是濁流。」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2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21 08:06 AM

(51)咏史詩1
咏史以組織工穩,比擬熨2貼為主。秀水王之仲瞿孝廉〈咏始皇〉云:「五百童男浮海去,八千子弟過江來。」山陰陳某〈咏周平王〉云:「掃除文武千年業,成就《春秋》一部書。」〈咏曹娥碑〉云:「傷心少女隨嚴父,題背中郎誦外孫。」曹儷生相國〈咏相如〉云:「才子同時誇武帝,美人知己有文君。」錢塘梁紹壬〈咏周公廟〉云:「一相禍延明叔姪,六官書誤宋君臣。」皆大雅不群。

(52)袁趙蔣3
袁簡齋、趙雲松4、蔣苕生5三人齊名。程春廬6(同文)心儀三公,繪〈拜袁揖趙哭蔣圖〉。其孫子瀟太史,專折袁、蔣。詩云:「平生服膺止有兩,江左袁公江右蔣。廬山瀑布鐘山雲,一日胸中百來往。」洪稚存7太史(亮吉)評三公之詩云:「袁詩如通天老狐,醉則見尾。趙詩如東方正諫8,時雜詼諧。蔣詩如劍俠入道,猶餘殺機。」人稱為至論。洪聚平生所知詩人,作為詩評。其為詩如急湍竣嶺,殊少回旋。

(53)吳澹川9
檇李吳澹川10(文溥),著《南野堂集》。詩宗正始之音,五古則沖淡制勝,七古以健挺見長。其五言如〈隔濱訪友〉云:「別浦流春水,開門落古花。」〈雨晴〉云:「凍水逢春活,疎梅入夜香。」七言如〈登華山〉云:「無邊紫塞秋風起11,一片黃河落照來。」〈春思〉云:「齊開畫閣倚笙歌,一樣簾櫳映綺羅。底事春風欠公道,兒家門巷落花多。」皆秀雅可掬。

(54)詩出天籟12
昔人言詩出於天籟。宋13沈慶之14目不識字,世祖15令作詩。沈口授曰:「微命值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岡。辭榮此聖世,何愧張子房。」又有商人不能詩,人迫作之。擲杯舉筆云:「昔自衡陽來,今自衡陽去。風送衡陽舟,目斷衡陽樹。」一座為之擱筆。

(55)詩禍16
詩禍之興,起於「南山種豆」之句。自後罹其害者,不一而足。《秋雨盦17》載:錢塘陳宗之有《江湖集》詩,有句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蓋譏史彌遠也。言者上聞,命毀《江湖集》。陳遂得罪,并禁士大夫作詩。敖器之18〈輓趙忠定〉詩云:「九京若遇韓忠獻,莫說渠家末代19孫。」蓋諷韓侂冑也,而韓不之罪。雖所遇有幸不幸,而筆墨之間尤當慎也。

1編案:本則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詠史詩」條。
2編案:原文作「慰」,應為「熨」,方與「貼」字連貫。形近而誤。據《兩般秋雨盦隨筆》改之。
3編案:本則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袁趙蔣」條。
4趙雲松:即趙翼(1727~1814),字雲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進士,授編修,歷官貴西兵備道。有《甌北詩集》五十三卷、《詩話》十二卷。見《清詩紀事》。
5蔣苕生:即蔣士銓,見本書第43則注。
6 程春廬(?~?):字同文,康乾朝文人,曾在兵部職方司,公正為同署所推。
7洪稚存(1746~1809):字稚存,號北江,常州人(今江蘇省武進縣),清乾嘉時期著名的學者。重要的經學著作有《弟子職注》等,《春秋左傳詁》是晚年力作;史學方面,長於地理研究及寫方志,撰有《三國疆域志》、《乾隆府廳州縣圖志》等書;此外,詩、文俱聞名於時,尤以駢文著稱,有《卷施閣詩文集》《更生齋詩文集》,並撰有《北江詩話》。
8 編案:原文作「東方朔」,據前後文例及《兩般秋雨盦隨筆》改「朔」為「正諫」較勝。
9 編案:本則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吳澹川」條。
10 吳澹川:指吳文溥(?~?),字博如,號澹川,浙江嘉興人。恩貢生,博學能文,尤長於詩,阮元督學浙江,定其詩為浙中之冠。乾隆五十一年(1787),課榕城,隨學使襄校各郡。翌年入台灣道幕,掌教海東書院,一以嚴取與、務躬身行為勗諸生。課一藝,評點講解,務令習者歡欣以去,台灣士風頓起。精韜略。著有《閩游篇》、《南野堂詩集》七卷、《南野堂筆記》十二卷、《詩貞備覽所見錄》、《續筆記》五卷。見《清詩紀事》。編案:「南野堂集」原文作「南雅堂集」,吳文溥之著作為《南野堂集》,聲近而誤。《兩般秋雨盦隨筆》已誤。
11編案:原文作「舞邊塞秋風起」,按《兩般秋雨盦隨筆》文增改。
12編案:本則大部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作詩不必識字」條。惟自「又有商人不能詩」以下未見。
13宋:此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劉宋政權。
14沈慶之(386~465):字弘先,南朝宋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不識字,有謀略,善用兵。文帝、孝武帝時,屢次鎮壓叛亂。官至司空,封始興郡公。
15 世祖:即南朝宋孝武帝劉駿(430~464),字休龍,小名道民,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太子劉劭弒帝之後,劉駿親率大軍討伐,很快便擊潰劉劭的勢力,奪取了皇位。年號「孝建」、「大明」,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祖」。
16編案:本則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詩禍」條。
17 編案:原文作「盒」,應為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簡稱《秋雨盦》。案下文即出於該書。形近而誤。
18敖器之:即敖陶孫(1154~1227),字器之,號臞翁,一作臞庵,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南宋慶元五年(1199)進士,歷任海門縣主簿,漳州府學教授等職,終奉議郎。為「江湖派」詩人之一,因《江湖集》被毀版而受株連貶官。詩風雄渾深厚,但間有失之粗率。敖陶孫兼擅評詩,其《臞翁詩評》很受後人推許。另著有《臞翁詩集》二卷
19編案:原文缺「代」字,據《兩般秋雨盦隨筆》增補之。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2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22 02:23 PM

(56)無題詩1
無題詩與香奩異。李義山之詩,無題詩也。韓冬郎(偓)之詩,香奩詩也。蓋無題之什,不必盡寫情懷。而香奩之篇,則竟作膩語。至閒情風懷,則指實事矣。

(57)張南山2
張南山3 (維屏),番禺人,由進士知縣。撰《詩人徵略》一書,於尚論中寓闡幽意。又有《聽松廬詩》十一卷,詠史樂府另一卷。直登西涯4 之堂,而入錢厓之室。

(58)詩魔5
「先後筍爭滕薛長,往來鷗背6 晉秦盟。」句纖已極,然猶有巧思。如宋人詩:「嶺松立雪周官束7 ,塢竹藏雲商易深。」則入魔道矣。

(59)論古詩音韻書(此書8 愛知縣淺野哲夫9 所論)
論以古詩平仄押韻之法,感荷感荷。爾時僕亦有所10 陳說而未盡,今再陳就正。蓋古人之於詩,雖不屑11 於平仄之末。亦有自然節奏,而後世歌詩不能復出其範圍也。乃以《三百篇》證之:「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即平起正聯也;「采采芣苢12 ,薄言采之。」仄起拗聯也;「喓喓草蟲,趯趯阜螽。」平起首句押韻也。凡聲律之叶,莫叶乎一正一拗,相配成章焉。故後世制五言平仄,實取法於此。試取五絕譜圖,除每句第三字,則復四言之舊。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是也。律體既然,古體豈獨不然。但以其比律體平仄稍寬,夫人不察焉耳。然知之不難,顧其加字之平仄何如耳。律體第三字平,則古體仄;律體仄,則古體平。每相反。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者,律體平韻平起式。而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者,即古體也。仄起式照此反之。若其首句用韻,即同第四句。第五句以下仿此。而其平(第五句第二字13 )黏平(第四句第二字14 )、仄黏仄,平(第六句第二字)對仄(第五句第二字)、仄對平,與律體無異。仄韻則加法異於平韻。平韻加於句中,仄韻加於句末。乃以平起式言之:每句末加仄、仄、平、仄,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是也。但首句落腳之仄不入韻。若押入聲,則宜遞用一上、一平、一去、一平。(謂第一、第三、第五、第七落腳,以下照之。)仄起反之,宜遞用一平、一上、一平、一去,否則不叶。以上皆正體也,反之為拗體。拗者何?宜仄而平,宜平而仄是也。其源亦自四言拗聯出。四言拗體,唯一聯仄仄平仄、平平仄平是也。句末仄下加仄、平下加平,則成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即正體。三四拗者,是為單拗。仄起首聯、平起次聯用之。更拗其二四則成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是為雙拗。平起首聯、仄起次聯用之。仄韻大抵與平韻同。但平起聯出句落腳仍用仄,猶正體平起式,是為不同。平韻拗體之變,有出句落腳亦用平,仄韻則有拗黏、拗對。拗黏者首聯平起,次聯亦平起;首聯仄起,次聯亦仄起。而對句仍諧是也。平韻拗體中間亦有之。拗對者出句第二字平,對句仍平;出句第二字仄,對句仍仄是也。仄韻拗體中,往往有之。甚者至有二句全同者也。且夫拗者對正而言之,故不宜通首全拗。或前拗後正、前正後拗;或前後正、中拗,前後拗、中正;或一句拗、一句正,一聯拗、一聯正。則合乎法矣。七言亦然。但五言主正,七古主拗,是便不同。五古平仄大抵如此。七古則變化自在,殆不可端倪,然亦自五言出,則其法不難尋繹焉。凡五言加字,或於句中、或於句末。七言則加於句首,是為不同。其法平平上加仄仄、仄仄上加平平為正。即仄仄平平仄仄仄(押韻即同第四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是也。其平起照此反之。平平上仍加平平、仄仄上仍加仄仄為拗。即仄(本平用仄方叶)平平平仄仄仄(押韻即同第四句)、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用仄方叶)平平仄平是也。仄起亦照此反之。俱主正體加之。又有單拗、雙拗二體,與五言稍異,俱主拗體加之。乃平平上加仄仄、仄仄上加平平。則成仄仄仄平平平仄(押韻即同第四句)、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是為單拗。平平上仍加平平、仄仄上仍加仄仄。則成平平仄平平平仄(押韻即同第四句)、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用仄方叶)平仄平平,是為雙拗。蓋單拗者下五字既拗,而不不復拗加;雙拗者下五字既拗,而仍拗加,故云爾。要之七言平起以出句二平、四仄、六平,對句二仄、四平、六仄為正;出句二平、四平、六仄,對句二仄、四平、六平為單拗;出句二四六皆平,對句二四六皆仄為雙拗。則知平仄之叶否,在二四六而不在一三五。古人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者,不止律體,亦可以通古體也。古詩平仄約略盡於此。以是檢唐賢所作,莫不吻合矣。宋元以下,往往不然,所以不可法也。押韻之法,五古一韻到底為主,七古轉韻為主;五古以首句不押韻為主,七古押韻為主。其轉韻也,由平而仄、由仄而平,是為正格。由平轉平、由仄轉仄15 亦無不可,但平轉平必陰陽相間,仄轉仄必三聲互用,否則不叶。有二句一轉、有四句一轉,或六句、或八句亦可,而四句一轉為最諧。若至十句以上轉之,則弛緩矣。七古一韻到底者,黏對稍寬;句句用韻者更寬。至長短句則字數既多,不可拘於常法。大抵以下三字為主,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是也。加之二字,則五言矣。更加二字,則七言矣。九言、十一言皆仿此。武景文《古詩韻範》論押韻頗詳,故不復縷述焉。至平仄則國朝諸家往往忽之,甚者至曰古詩無平仄,僕故詳之。然非喜穿鑿也。

1編案:本則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無題詩」條。
2 編案:本則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張南山」條。
3張南山:指張維屏(1780~1859),字子樹,號南山,廣東番禺人。道光二年壬午(1822)進士,由知縣歷官南康知府。有《聽松廬詩鈔》十六卷、《松心詩錄》十卷、《松心文鈔》十卷、《國朝詩人徵略》六十卷。《二編》六十四卷等著。見《清詩紀事》。
4 西涯:即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茶陵人。明天順八年(1464)進士,授編修,弘治八年(1495)累進文淵閣大學士。為詩主張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形成「茶陵詩派」。有《懷麓堂集》。
5 編案:本則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詩魔」條。
6 編案:原文作「結」,或以「結鷗盟」或「結秦晉盟」常見,聯想而誤。據《兩般秋雨盦隨筆》改之。
7 編案:原文作「未」,形近而誤。據《兩般秋雨盦隨筆》改之。
8 編案:原文作「詩」,案文意應為「書」。
9 淺野哲夫:據(米刃)山逸也《明治詩話》載:「淺野哲夫,字成城,號醒堂。尾之熱田人。嘗受經佐藤牧山,學詩草場船山,並有造詣。而轗軻沉淪,名不甚著。余在鄉時,亦失之交臂,殊為可愧。」(東京:青木嵩山堂,1900)。並可與本書第157則參照。
10 編案:原文衍一所字。
11 編案:原文衍一「屑」字。
12 編案:原文作「茞」,應為苢,見《詩經.芣苢》。
13 編案:原文作「句」,應為「字」字之誤。
14 編案:原文作「句」,應為「字」字之誤。
15 編案:原文作「由平轉仄、由仄轉平」,案文前已論述平轉仄、仄轉平的押韻之法,此處應論平轉平、仄轉仄之法。下文即為此法,據此改之。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1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25 08:27 AM

瑞桃齋詩話二卷
佳話(清國君臣唱和及各詩家)
立軒吳德功輯

(62)清國君臣唱和
詩學之盛,莫盛於唐,而其君臣唱和者寥寥。獨至康熙、乾隆、嘉慶賢聖之君六七作,禮遇文士,湛恩汪濊1 。輒賜御詩,其光寵甚於珠玉錦繡。雍雍大雅,可謂禮樂之君矣。且疊舉鴻詞科,江南三布衣:潘次耕2 、姜西溟3 、朱竹垞,皆與館選。野無遺賢,所以舉世蕩平也。

(63)梁詩正
錢塘梁文莊公詩正4 ,受憲廟5 、高廟6 兩朝知遇,出入館閣,入直樞垣,恩榮備至。父年八十,乞假歸養。上賜詩云:「身依東壁圖書府,家在西湖山水間。」又御書「湖山養福」四字賜之,可謂極文人之榮矣。

(64)蔡新
漳浦蔡文端7 公,諱新,號葛山,蔡文勤公世遠從子也。文勤值上書房,葛山公隨公從學。及高宗元年8 ,公由進士授編修洊升卿輔。君臣一德寵眷異常。先後典試七次,直上書房師傅四十一年。其中與千叟宴,重赴鹿鳴宴。並歷刑吏兵部,備極臣位之隆。公覲熱河行在,上賜詩云:「年老君臣似友朋。」上臨雍講學,公以大學士兼國子監坐講。上御製〈臨雍新建辟雍〉詩有云:「蔡新或備伯兄行。」註云:「若今群臣中孰可當三老五更之席者,獨大學士蔡新。長予四歲,或可居兄事之列耳。」公以年老乞骸骨歸,上晉加太師。御製詩送行,有「不忍言留合令歸,及歸言別又依依」之句。及公歸,凡御製文每寄公閱。諭之曰:「在朝竟無可與言古文者,故寄卿閱,不可阿好徒贊頌也。」乾隆五十五年,詣闕祝釐9 ,宴同樂園。賜詩曰:「八旬幸我身猶健,九望憐卿會膝前。」至嘉慶四年10 ,高宗崩,公亦於是年卒,年九十有三。足見大富貴亦壽考,郭汾陽11 不得專美於前也。

1湛恩汪濊:謂君主禮遇文士甚厚。《漢書.司馬相如傳》:「湛恩汪濊。」注曰:「師古曰:『汪濊,深廣也。』」
2潘次耕:即潘耒(1646~1708),號稼堂,晚號止止居士,江蘇吳江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舉博學鴻儒,官翰林院檢討。有《遂初堂詩集》十六卷、《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編案:「次耕」原文作「耦耕」,潘耒,字次耕,據以改之。見《清詩紀事》。編案:潘耒並非人稱「江南三布衣」之一,見本書第88則。或因同為布衣舉鴻詞而誤。
3 姜西溟:即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浙江慈溪人。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進士,授編修。有《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見《清詩紀事》。
4 梁文莊公詩正:即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浙江錢塘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弘曆即位,召南書房行走。遷戶部侍郎。……官尚書,歷戶、兵、刑、吏諸部,授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諡文莊。見戴逸主編,《二十六史大辭典.人物卷》(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5憲廟:即清世宗憲皇帝,年號雍正(1723~1735),憲皇帝為雍正之諡號。
6 高廟:即清高宗純皇帝,年號乾隆(1736~1795)。
7 蔡文端:指蔡新(1707~1799),字次明,福建漳浦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直上書房……嘉慶四年,卒。贈太傅,諡文端。編案:「文端」原文作「文恭」,案蔡新諡文端,據以改之。《二十六史大辭典.人物卷》
8 編案:即乾隆元年(1736)。
9 釐:福。《漢書.文帝紀》:「祠官祝釐。」注曰:「如淳曰:『釐,福也。』」
10編案:嘉慶四年(1799)。
11 郭汾陽:即唐代名將郭子儀(697~781),因功封汾陽王。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0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26 08:01 AM

(65)沈德潛
沈德潛1 ,號歸愚,江蘇人也。年六十六始舉於鄉 2。乾隆丙辰3 舉博學鴻詞科不遇。己未4 成進士,尋授編修。高宗嘗於《南邦黎獻集》中見公詩賞之曰:「沈德潛係老名士。」命和〈消夏〉十詠稱旨,以後疊蒙賡和。丙寅5 授內閣學士,請假葬父。上賜詩寵行,有云:「我愛德潛德,醇風抱古初。」錢侍郎陳群 6和云:「帝愛德潛德,我羨歸愚歸。」上嘉賞焉。丁卯 7還朝,又賜詩曰:「朋友重然諾,況在君臣間。兒輩粗知書,相期道孔顏。」尋以年老請歸,上許之。且曰:「朕於德潛,可謂以詩始,以詩終矣。」又賜詩云:「清時舊寒士,吳下老詩翁。」又云:「近稿經商榷 8,相知見始終。」陛辭又賜詩四律,首章云:「高尚特教還故里,清標終惜去朝班。」三章云:「笑予結習多難遣,嘉爾臨文不忘箴。」皆異數也。上欲南巡,先賜公詩云:「為語餘年須愛惜,來春吳會共論文。」明年迎駕江浦,溫諭詢吳民疾苦。命在籍食一品俸,又賜人蓡 9緞帛。並詩云:「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門生更故人。別後《詩裁》經細檢,當前民瘼聽頻陳。」公生平有詩集,求上賜序。上序云:「德潛之詩,遠陶鑄乎李、杜,而近伯仲乎高、王。」公選國朝詩,中列錢謙益 10、錢名世 11諸作,上賜序責其失當,而待公如初。丁丑上又南巡,又稱公為蓬瀛人瑞。賜詩云:「星垣帝友豈無友,吳下詩人尚有人。」其得聖眷有如此者。年九十七而卒,乾隆三十四年也。贈太子太師,入祠賢良,賜祭葬,諡文慤。御製詩悼之云:「壽縱未能臻百歲,詩當不朽照千秋。」可謂恩禮始終矣。公著作多難於盡錄,記〈恭和御製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用東坡韻〉詩云:「金山山水夙所躭,方蓬宛在江之南。焦山對峙兩相抗,北固形勝聊參三。放舟東下送遙目,或如伏象如眠蠶。三十餘年重經此,與山靈遇心銜慚。到山逕路半難識,岩下不改蛟龍潭。舊詩依然在頹壁,朗誦一過餘清酣。老僧問名憶往事,石上恍惚三生談。古鼎敲雲位佛座,殘碑瘞鶴留花龕。樊圃春菘澹不厭,曹溪冷水嘗偏甘。江山無限任攬取,不酬以值誰言貪。東坡金焦 12每還往,謝却世味吾能堪。朱方 13一棹便許到,何須深處留茅菴。」

(66)王杰
韓城王文靖公杰14 ,由大魁陟升宰輔。五典會試受知高宗。時和珅當國,公不抗不卑,故能維輔廟謨15 。至仁宗親政,力誅和珅,海內稱快。上賜居第,並圖形 16紫光閣,加太師。壽七十,賜匾額曰「贊元錫嘏」,賜聯曰:「臚名芸館魁多士,耆福臺階引大年。」及公乞骸骨歸,又賜玉鳩杖、人蓡諸珍物。賜詩云:「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其清操見信於上如此。在家疊使敕慰問。公八十,御書「福綏燕喜」額,并壽佛、如意等物。賜詩云:「兩朝調鼎文恩被,八秩齊眉壽域宏。」後入京謝,卒於京邸。優詔悼憫,祀賢良祠,賜祭葬。

(67)董誥
浙江董文恭誥,號蔗林17 ,由詞曹升大學士。圖形紫光閣,上親為製贊。七十生辰,上賜匾額18 曰「贊樞錫嘏」。御製七言詩,有「兩朝知遇一身肩」之句。卒,上悲悼。詔以家無田產,其亮節可風。晉賜太尉,入祀賢良祠。

1沈德潛(1673~1769):字碻士,江南長洲人。成進士時,年已六十七。高宗稱以「江南老名士」,授編修,後遷內閣學士。見《清史稿.列傳.沈德潛》。
2 編案:原文作「卿」,應為「鄉」,形近而誤。
3編案:乾隆元年(1736)。
4編案:乾隆四年(1739)。
5編案:乾隆十一年(1746)。
6錢侍郎陳群:指錢陳群(1686~1774),字主敬,號香樹,又號集齋、柘南居士。浙江嘉興人。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進士,官至刑部侍郎。諡文端。有《香樹齋詩文集》。見《清詩紀事》。
7編案:乾隆十二年(1747)。
8編案:原文作「確」,形近而誤。
9蓡:「蓡」字與「葠」、「蔘」意同。人蓡即人蔘。
10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人稱牧翁。主持詩壇近五十年,論詩反對摹擬。
11錢名世(?~?):字亮工,江蘇武進人。曾因誇讚過年羹堯,在雍正處理年羹堯案時獲罪,雍正贈之「名教罪人」匾。
12 金焦:即金山與焦山。
13朱方:今江蘇省丹徒東南
14王杰(1725~1805):字偉人,陝西人,為官清廉,在朝廷上與貪官和珅抗衡。
15廟謨:國家政事。謨有議謀之意。
16圖形:將其身形容貌繪製成圖。
17編案:原文作「萬」,案董誥號蔗林,據以改之,形近而誤。
18編案:「額」字原文作「音」,應指匾額,匾無別稱匾音者。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0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27 10:10 AM

(68)朱珪
朱文正公珪1 ,由庶吉士起家。持躬正直,經術淹通。服官五十年,依然寒素。卒,欽賜祭葬,贈太傅,入祀賢良。上親奠之三爵,哭不止。年四十餘,無妾媵。御製〈抒痛〉詩有曰:「半生惟獨宿,一世不貪錢。」其砥礪廉隅如此。

(69)高士奇
寒士不由科目,而猝列清班者,惟錢塘高澹人士奇2 。以國學生不第,在京賣春聯,偶為聖祖所見,召對旬日,三試皆第一。命供奉內廷,尋賜翰林侍講學士。朝士以公不由科目,皆反目之。紀恩詩云:「絳宵高處散初暾,黼座傳來詔旨溫。爝火微光瞻日月,鴻鈞厚澤感乾坤。身依鎖闔丹梯近,職忝仙官玉署尊。牢落十年逢景運,敢辭橐筆侍朝昏。」又〈紀賜忠孝二字〉詩云:「兩字親題揮寶翰,孤蹤竊幸奉綸音。」〈蒙賜狐裘紫貂珍物〉詩云:「同日祇驚三錫異,更投溫語下鸞坡。」又云:「幾載青衫淹巷陌,一朝紫綺立階墀。」尋乞歸,咏云:「鳳闕瞻雲扶母至,漁莊愛日乞歸身。」旋奉召,又云:「在提鉛槧直金鑾,家國低徊去住難。豈意陳情辭禁掖,轉蒙天秩長儲端。」又紀恩詩云:「却比封人欣有母,頻時邀得御羹嘗。」後賜歸田。聖駕南巡,駕幸公西溪山莊,并賜御書竹窗二字。恭紀云:「渚水灣環路淺深,何期聖主一登臨。勾陳暫駐溪橋外,朗耀能迴澗壑陰。雪蕊烟梢光睿藻,竹窗梅岸洽宸襟。恩輝振古真難並,珉石難鑴感激心。」蓋公以布衣出身,官至侍郎,忌者亦多。自咏云:「身經矰弋惟甘退,聖念沉淪特改銜。」又云:「風雲千載難重遇,如此遭逢有幾人。」其得聖眷如此,真異數也。觀此能困阨者,始而喜,繼而悲,不知涕泗之何自來也。

(70)陳廷敬
山西陳文貞公廷敬3 ,上賜石榴,公應制結韻云:「風霜歷後含苞實,只有丹心老不迷。」上嘉之。仁皇帝曰:「大學士作古體詩,清雅醇正,非積字累句者所能窺也。」賜五言詩以表風度。嘗閱博學鴻詞卷,所舉王士禎等皆得人。疊賜文綺貂裘。紀恩詩云:「禁苑久依簪筆地,直廬重詠賜貂詩。」編《聖祖實錄》,恭記云:「戎4 衣宮劍春前淚,風月江山戰後塵。」典武闈云:「簷前落葉疏鐘度,樓上清霜畫角雄。」詩品高騫雄邁,其輙膺寵眷固宜。

1 朱文正公珪:指朱珪(1730~1806),字石君,號南厓,晚號盤陀老人,直隸大興人。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晉太子太傅,贈太傅,諡文正。有《知足齋集》。見《清詩紀事》。
2 高澹人士奇:指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號竹窗,一號江村,浙江錢塘人。康熙初由監生供奉內廷,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有《清吟堂全集》七十三卷。見《清詩紀事》。
3陳文貞公廷敬:指陳廷敬(1638~1712),原名敬,字子端,號說巖,山西澤州人。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諡文貞。有《午亭文編》五十卷。見《清詩紀事》。
4 編案:原文作「容」,應為「戎」於義較通,聲同而誤。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1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6-03 10:50 AM

(71)葉方靄1
江蘇葉文敏公方靄,父重華,明太常寺少卿。公能世其家學,順治以探花及第,尋授學士。其紀恩詩云:「敢道齊賢留異日,屢稱蘇軾是奇才。」聖祖召入內庭歌昇平,尋授侍郎。

(72)徐潮2
徐文敬潮,世居錢塘,生時潮驟至故名。從上南巡,獻詩數首。其可誦者:「公社香泥栖乳燕,溪塘水岸穩眠鷗。」又云:「玉鼎新呈櫻筍味,雕輿日試杏花風。」其子文穆公名本,官至協辦大學士。歸里將一載,上賜詩云:「卿雖客江湖,豈不念朝廷。努力加餐飯,慰予跂望情。」又云:「所願眠食佳,速整歸朝駕。」其為上眷戀如此。乾隆十二年(1733)薨,賜祭葬,與父並祀賢良祠。

(73)宋犖
宋牧仲犖3 ,襲父蔭,任侍衛,洊升封疆大臣。雖不由科目出身,其詩文為當代所推。與吳梅村、王漁洋等唱和,列十詩選中。每召對,溫旨嘉之。賜聯曰:「官箴三分懍,家學一經傳。」又賜七聯云:「地聯江海屏藩重,賦甲東南節鉞雄。」乞休之日,上賜詩曰:「久任封疆事,蘇臺靜點塵。」聖祖躬閱河工,恭紀云:「吳越韶光開輦路,湖山秀色入船窗。」又云:「蟹舍魚莊齊望幸,汀桃岸柳各爭妍。」其詩筆之嫻雅,類如此。

1葉方靄(1629~1682):生平待考,入清後曾奉命修《明史》。
2徐潮(?~1715):字青來,浙江錢塘人,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官至河南巡撫、戶部尚書,政績卓著。康熙四十九年(1710)以病乞休,許以原官致仕。五十四年(1715)卒,賜祭葬。乾隆初,追諡文敬。
3宋牧仲犖:宋犖(1634~1713),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河南商邱人。由侍衛授黃州通判,官至吏部尚書。精鑒藏,善畫,著有《西陂類稿》、《緜津山人詩集》等書。參見《清詩紀事》。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1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6-09 01:27 PM

(74)賈國維
賈國維1 中鄉榜,因籍貫被劾。恩賜會試落第,又蒙特賜殿試。傳臚日2 以第三人及第。紀恩詩云:「紫陛朝儀肅九賓,聲聲臚唱出楓宸。忽聞御苑探花客,即是孫山下第人。天子深恩能造命,寒儒榮遇頓生春。喜心倒劇翻嗚咽,百折名場困此身。」先生初食內俸,三年侍內廷。上嘗以內翰林呼之,至是擢之。

(75)桐城張氏一門
安徽桐城張文端公英3 ,父子宰相,一時簪纓門第,世罕能匹。自題楹聯云:「綠水青山任老夫消磨歲月,紫袍金帶看吾兒燮理陰陽。」又聯云:「二世三公太平宰相,一堂五代富貴神仙。」其紀恩詩云:「蓬瀛自古人爭羨,史冊如臣遇亦稀。」〈西苑泛舟〉云:「幽潭碧樹迎仙仗,畫舫珠欄列近臣。欲識君王同樂意,普天今是太平人。」〈歸田〉詩云:「目驚雲漢羅天藻,身寄江湖想聖顏。」又云:「春陰學種池邊柳,時雨看鋤墓下田。」上復召其子學士廷讚4 詢問。又咏:「宵旰不忘簪履賤,江湖猶繫廟廊思。」公著《恒產瑣言》垂訓,終日看山種樹而已。子廷璐5 ,一甲二名,官學士。詩筆嫻雅,〈咏暢春園〉云:「柳絲細織春烟外,鶯囀初調晝漏餘。」又云:「泉脉遠來青澗曲,漏聲遙囀綠陰中。」又云:「蝶翅幽花風雨潤,蟬聲高柳綠雲偏。」皆雅豔絕倫。次子廷玉6 ,協辦大學士,伯爵,配享太廟。世宗7 御極8 ,充經筵。御製詩有「大政資經畫,訏謨待對論」之句。公七十,上賜聯云:「潞國晚年猶矍鑠,呂端大事不糊塗。」並賜車馬輿服,不可勝數。公乞致仕,高宗以配享太廟大臣,豈有歸田之理。引文彥博十日一朝之例,五日一入內廷。賜詩云:「勗茲百爾應知勸,莫羨東門祖道輪。」後公老態益增,以原官致仕。諭以南巡相見,賜詩云:「指日翠華臨幸處,歡顏前席問農田。」令群臣和之,以寵其行。公立朝五十年,歷輔三聖。軍國大事皆公籌畫,真太平宰相也。平生未嘗涉私。康熙丙戌9 分校禮闈,同事以微言相探,因作〈閣中對月〉詩云:「簾前月色明如畫,莫作人間暮夜看。」其人覽之頳然10 。長子若靄11 已取中狀元,公力辭以讓天下寒士,即改一甲二名,官至內閣。與次子若澄12 皆內閣學士。少子若渟13 ,官侍郎,贈太保。一家之內,以及親戚華貴,不可勝計。

(76)高其倬(Ⅰ)
大清定鼎以來,滿州人長於文學能詩者,推高文良公其倬14 為作手。況公豐功偉烈,克紹家傳。兄其佩學士、其位文恪公15 皆顯宦。公入覲,御製詩有云「操凜冰霜功帶礪,匡時重鎮眷良臣」之句。公〈平淮〉詩句云:「一鞭已近長安日,萬騎猶屯朔漠雲。」又云:「華峰此日看歸馬,清海無波待洗兵。」〈望小天山〉詩云:「倚天峭壁無塵土,隨地孤流不動雲。」此數聯皆雄邁絕倫。

1賈國維(1671~1743):字千仞,江蘇高郵人。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進士,官編修。見《清詩紀事》。
2傳臚日:科舉放榜的時候。
3張文端公英:指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丁未(1667)進士,入翰林,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諡文端。有《雙溪集》五十三卷。見《清詩紀事》。
4廷讚:指張廷瓚(?~?),字卣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少詹事。有《傳宮堂集》。見《清詩紀事》。
5廷璐:即張廷璐(?~?),字寶臣。江南桐城人。張英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殿試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編修,直南書房。雍正元年(1723),督學河南,坐事奪職。尋起用。劉論、沈德潛皆出其門,開致通顯,有名於時。官至禮部侍郎。見《二十六史大辭典.人物卷》。
6廷玉:即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諡文和。有《澄懷園集》三十七卷。見《清詩紀事》。
7世宗(1678~1735):指愛新覺羅胤禎,清聖祖玄燁第四子,建元雍正,在位十三年,廟號世宗。有《御制文集》。見《清詩紀事》。
8御極:天子即位。《文心雕龍.時序》:「明帝秉哲,雅好文會,升儲御極,孳孳講藝。」
9康熙丙戌:即康熙五十六年(1717)。
10頳然:亦作「赧然」,羞愧臉紅貌。
11若靄:即張若靄(1713~1746),字晴嵐,安徽桐城人。張廷玉子。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廷試,胤禛親定一甲三名,拆卷知為廷玉子,遣內侍就直廬宣諭。廷玉辭,乃改二甲一名,授編修,直南書房,充軍機處章京。屢遷至內閣學士。工書畫,內直御府所藏,令題品鑒別,詣益進。乾隆十一年(1746)卒。見《二十六史大辭典.人物卷》。編案:此處稱其已中狀元,後改一甲二名之事,應為聯想之誤。
12若澄:即張若澄(?~?),字鏡壑,安徽桐城人。張廷玉子。乾隆十年(1745)進士,直南書房,官至內閣學士,亦工畫,業若靄。見《二十六史大辭典.人物卷》。
13若渟:即張若渟(?~?),字聖泉,安徽桐城人。張廷玉子。入貲授刑部主事,充軍機章京。累遷至侍郎,歷工、刑、戶諸部。嘉慶五年(1800),授兵部尚書,調刑部。七年(1802)卒,贈太子少保。諡勤恪。編案:原文作「淳」,案張廷玉三子名若渟,形近而誤。此處言其卒贈太保,應誤。見《二十六史大辭典.人物卷》。
14高文良公其倬:高其倬(1676~1739),字章之,號芙沼,又號種筠,鑲黃旗漢軍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進士,改庶吉士,授史館檢討。雍正三年(1725),進兵尚書銜,調福建浙江總督。建議福建如廣東例,放舟船出海。五年(1727),台灣水沙連社番為亂,其倬遺兵討之擒其渠骨宗等,諸社悉降。六年(1728)專管福建,其年與台灣革職知縣周鍾瑄濫致書等,降三級留任;八年(1730)晉太子太保,回任,參李元直任性,使其降三級調用。後歷官江南江西總督、雲貴總督、江蘇巡撫、湖北巡撫,乾隆三年(1738)擢工部尚書,尋戶部,十月詣京師,卒於寶應舟次,年六十三。賜祭葬,諡文良。少以詩名,稱一代作手,袁枚稱在新之上,沈德潛稱古體尤然,而外間所稱轉在近體。著有《味和堂集》八卷、《奏疏》十卷,《堪輿家言》四卷。見《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
15其位文恪公:指高其位(?~1727),字宜之。漢軍鑲黃旗……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少傅。命以原官致仕。雍正五年(1727)卒,諡文恪。見《二十六史大辭典.人物卷》。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18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6-12 09:37 AM

(77)劉統勳
山東劉文正公統勳1 ,持躬正直。嘗參張廷玉,慎保晚節。以桐城張氏在顯官者十九人,姚姓十人,請停三年陞轉,由是直聲滿天下。御製詩有「遇事既神敏,秉性猶剛勁。」公猶長吟咏,與張文端鵬翮2 和高宗〈柳絮〉詩。公云:「文苑散花寧易墮,揚枝滴露不成狂。」張文端云:「縱有別情輸管領,本無才思敢輕狂。」和御製〈秋柳〉。公云:「潤色曾沾三月雨,寒條不耐五更寒。」文端云:「縱然索索無生氣,尚爾飄飄欲御風。」皆稱旨。張學士廷璐云:「飛隨廣陌千家雨,輕墜高樓一笛風。」皆稱旨。

(78)汪由敦
安徽汪文端公由敦3 ,書法楷秀,高宗刻《時晴》行世4 。亦有和御製〈柳絮〉詩,句云:「晴翻繡箔千門曉,暖逐香車九陌塵。」又結韻云:「剩有落紅千萬片,補巢同作杏梁泥。」又云:「輕盈無力惟餘態,撩亂多情盡放狂。」其筆情韶秀雅,與詩稱。

(79)高宗君臣〈貢院詩〉
高宗學問淵博,值昇平,一時聖主賢臣賡歌賦和。御製〈貢院詩〉四首,有「志聖賢志應須慎,言孔孟言大是難。」和者佳句可誦,如德齡5 云:「石多似玉分須急,金必披沙揀最難。」又結韻云:「聖朝樂育同天地,何況琴材爨未殘。」錢文端公陳群6 云:「盡除宿弊持衡易,時出新詞勦說難。」汪文端公由敦云:「披沙不道求金易,抱璞應憐獻玉難。」又哉韻亦佳詩云:「鳳凰鳴矣桐生矣,元首明哉士勗哉。」又云:「月窟桂飄仙路逈,春江杏倚上林開。」劉文正公統勳云:「價比連城真贋別,目迷五色鑒栽難。」又云:「此地幾經文思苦,今朝一顧聖恩深。」張學士鵬翮公云:「寒士一時齊吐氣,至尊親閱選場來。」此數聯皆警策。尤有鄂文端公爾泰7 (滿州人)句云:「文章報國談何易,端委須從性道來。」「國器半為貧賤士,棟材常起末官哉。」「曾會和羹酹鼎鼐,並無餘事到篇章。」「垂老餘功惟補過,半生結習劇憐才。」「妙蓮華泛琉璃界,太乙波分藻鏡壺。」公雖不由翰苑出身,詩中句多見道語。大學士史公貽直8 (栗陽人)亦有句云:「徘徊滄海探珠地,惆悵荊山獻玉人。漏殘蠟淚終宵易,筆走蚕聲得意難。」讀此足見明良一德,千古莫與京9 矣。

1劉文正公統勳:指劉統勳(1699~1773),字爾鈍,號延清。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甲辰(172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贈太傅,諡文正。有《劉文正公集》。見《清詩紀事》。
2張文端鵬翮:指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四川遂甯籍,湖北麻城人。康熙九年庚戌(1670)進士,改庶吉士,由刑部主事,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贈少保,諡文端。有《張文端公集》。見《清詩紀事》。
3汪文端公由敦:指汪由敦(1692~1758),字師茗,號謹堂,浙江錢塘籍,安徽休寧人。雍正二年甲辰(172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協辦大學士、吏尚書。贈太子太師,諡文端。有《松泉詩集》二十六卷、《文集》二十卷。見《清詩紀事》。
4編案:指乾隆皇帝為其刊刻《時晴齋法帖》。見《新校本清史稿.列傳八十九.汪由敦》。
5德齡(?~?):字松如,滿州鑲黃旗人。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進士,官至盛京禮部尚書。見《清詩紀事》。
6編案:原文闕「錢」字。此即錢陳群,似漏抄其姓。據前後文例補之。見本書第65則注。
7鄂文端公爾泰:指鄂爾泰(1677~1745),字毅庵,滿州鑲藍旗人。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舉人,累官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進保和殿大學士。諡文端。有《西林遺稿》六卷。見《清詩紀事》。
8史文端公貽直:指史貽直(1682~1763),字儆絃,號鐵崖,江蘇溧陽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入翰林。雍正七年(1729)總督福建。福、興、泉、漳四郡,積穀日多,有司不能遵「有七糶三」之例,以致紅朽。而台灣歲運米八萬三千餘石,而米不耐久存。貽請易米為穀,運費雖增,但是台灣穀價較低,補運費有餘。且續出清各倉舊穀,計六年可盡易新穀存倉。奏入,著為例。班兵舊戍台灣,換班歸押送,過番社,輒橫索供項,台灣鎮以非所轄,噤弗問。貽改歸鎮標押送,弊遂絕。八年(1730),移督兩江。卒,諡文靖。公由引第迄大拜,在外督、撫八行省,內周歷六官,首尾居位垂二十載,名注朝籍總六十有四年。見《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
9京:相等。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上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