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字的平仄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過字的平仄

文章夜風樓主 » 2008-03-06 09:11 AM

過字的平仄
因國語沒有入聲 我初學詩是用湖北話 在湖北話中 經過的過是平聲 過錯的過是仄生 即以閩南話說 我去台北(阮歸台北)過讀平聲 過錯則是仄聲 不知詞長所舉唐朝詩人籍貫為何 可確定唐朝沒有國語 國語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朝 那是指滿洲話 一般使用的北京話稱官話 康熙 修珮文韻府 參加的都是博學鴻儒 當然也不能說一定不錯 但既是官修當然有一定地位 詞長在學術界研究 精研以後推成出新 當然是一種學術進步的動力 教育部公佈台灣現有博碩士在學生五十三萬人 每年新增十三萬碩士 研究成果當然可觀 
但要推翻官定300年的解釋 是不是也要由官方來修 否則以一人研究推翻官定解釋 說服力不太夠  說不定過幾年又有人研究出與詞長相反的解釋 各說各話後學者如何適從 
例如清朝修明史 將李自成定為流寇 一傳300年 但大陸研究 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英雄 還為他立像 也是由官方統一定調 不是那個人一個研究就決定
夏季新秀組徵詩 有為作者因在用仄聲的地方用過字表經過 三位詞宗 除我還有一位也認是出律 我的說法是依傳統用法 非我個人一家之言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文章小發 » 2008-03-06 10:27 AM

以國語也就是所謂的北京話來判定平仄是相當不準確的
說起來國語是滿人的方言
只是剛好滿人統治了中國將其方言訂為國語
歷代均有其官方語言並非全用方言來判定平仄
且滿人作詩一樣是依循原有的聲韻並非使用北京話來判定平仄
一個字的平仄與多少人去研究並無絕對的關係
在於是否能舉出有力的實證
昨晚適閱船山詩草其中有數詩是用到過字的
重檢記日詩稿自題十絕句--張問陶
眼前風景床頭筆,境終難補舊詩.(補詩)
浮雲已休重問,只當空花惰轉輪.(代作)
戊午二月九日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張問陶
荒寒驛路匆匆,焦土連雲萬骨枯.(其二)
民窮轉覺軍中好,寇惟從壁上觀,(其五)

張問陶是乾嘉年間的名詩人其年代當在佩文詩韻編後
或許這只能證明清朝人平常寫詩不以佩文詩韻為準
應制之時才依佩文詩韻
因為我手邊沒有應制詩的相關資料無從考查
個人對聲韻並無涉獵也不知如何去證明某字的根源
不過歸納前人對某字的用法似乎比盡信韻書要來得確實吧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回應

文章夜風樓主 » 2008-03-06 10:12 PM

不管怎摩說 詞長總是作研究的學界人 研究的心得當然珍貴 不過本版首頁即說明用韻依平水韻 如依平水韻 那過字的平仄是有其不同意義 對新秀版詞長 如有建言也應依平水韻 詞長個人研究以發表在詩詞小講堂為宜
因本版許多詞長也都常參加民間詩會 如依詞長研究 在擊鉢場上可能一首好詩就被詞宗認為失黏 
中華民族長其演化與民族溶合語言長會改便變 其實各朝都頒佈韻書作科考標準 民國30年因當時高中國文課程包刮作詩 教育部便依注音符號定了一本中華新韻 只是當時老師未必會講國語 加上戰亂沒能徹底執行 以後修定高中國文課程去掉作詩 所以作詩的人還用平水韻
清朝的國語是滿洲話 但不是北京話 現在的國語也不是滿洲話 是民國三年教育部招集十八省 每省三人 依北京官話為準 用舉手表決方式 訂出二千餘字 蒙藏委員會在國民黨執政時每年都開滿洲話 蒙古話 西藏話 學習班 台灣人第一次爬聖母峰 就是蒙藏委員會派的繙譯 北京話通稱官話 清初滿洲人不能參加科考 要習弓馬以鎮壓漢人 後來才開放 但滿洲人參加一般科考仍用漢文 當然也用珮文韻府 清朝科考還有繙譯一科 不考詩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文章小發 » 2008-03-06 11:14 PM

雖然雅集是依平水韻為準
但如果平水韻有問題卻不能視而不見
何況這也非平水韻的問題
而是韻書的問題
"過"字從唐代以來的詩人在使用上
除了當"過錯"等名詞使用時必為仄聲
其餘情況是平仄相通
而這些詩人也是依平水韻作詩
這是一千多年來的事實
也不是個人所妄言
是相信佩文詩韻還是相信歷朝無數的詩人
要信書還是信人
也只能視使用者的判斷了
至於傳統的擊鉢詩壇本有許多不合宜的規矩
個人以為不必讓這種規矩限制一般的創作
畢竟平日的閒詠既非科考也非擊鉢
最後由 小發 於 2008-03-07 10:40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文章李雨 » 2008-03-07 06:44 AM

我比較相信眾詩人的眾詩,偶然一首方有爭議。過字平仄通用最好,呵呵!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弄潮兒 » 2008-03-07 09:08 AM

如果說平仄通用....那<醒>也算了吧??
也覺得通用最好啦!!!
弄潮兒
會員
 
文章: 377
註冊時間: 2007-08-22 12:05 PM

文章小發 » 2008-03-07 10:44 AM

弄潮兒 寫:如果說平仄通用....那<醒>也算了吧??
也覺得通用最好啦!!!

平仄通用的字很多
但有的字會因義不同而不相通
如"聽"字一般來說是平仄相通
但如果是"聽天由命"的聽則是仄聲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文章樂齋 » 2008-03-07 01:23 PM

小發 寫:以國語也就是所謂的北京話來判定平仄是相當不準確的
說起來國語是滿人的方言
只是剛好滿人統治了中國將其方言訂為國語


對不起,插個嘴.
據我所知,
國語不是滿人的方言.
國語原稱官話,明代即以北京話為官話,
清代承襲的是明代的官話.
只是混入了部分滿州用語如"喳""阿瑪"等.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文章小發 » 2008-03-07 06:36 PM

樂齋 寫:
小發 寫:以國語也就是所謂的北京話來判定平仄是相當不準確的
說起來國語是滿人的方言
只是剛好滿人統治了中國將其方言訂為國語


對不起,插個嘴.
據我所知,
國語不是滿人的方言.
國語原稱官話,明代即以北京話為官話,
清代承襲的是明代的官話.
只是混入了部分滿州用語如"喳""阿瑪"等.

這真的是我搞混了
多謝樓主及樂齋的指正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文章善哉! » 2008-06-05 11:12 AM

對不起,插個嘴.
據我所知,
國語不是滿人的方言.
國語原稱官話,明代即以北京話為官話,
清代承襲的是明代的官話.
只是混入了部分滿州用語如"喳""阿瑪"等.



敬覆樂齋詞長, 夜風樓主詞長,

末學提供稍許資訊如下敬請參閱

國語(北京話)不是滿人的方言, 應也沒錯
但清代學習漢語應朔自五胡亂華以及元朝, 後
清朝再續...但是入聲韻皆流失...

明朝由元朝異族復國後的官話是啥?

明初時朱元璋命人編撰《洪武正韻》並向全國頒發,同樣也是標榜“以中原雅音為定”。直到清朝中期以後,官話的標準音才向北京話轉移。今天的北京話,其實就是四百年前的東北話(非洪武正韻, 當然非中原雅音, 可以稱為胡言漢語)。

(《洪武正韻》詳細資訊請進下面網址)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show...topic=2830&st=5


下面此闕詞用洪武正韻吟唱

金陵懷古 元 薩都拉作

六代豪華 春去也 更無消息 空帳望

山川形勝 已非疇昔 王謝堂前雙燕子

烏衣巷口曾相識 聽夜深 寂寞打孤城

春潮急 思往事 愁如織

懷故國 空陳跡 但荒煙衰草 亂鴉斜日

玉樹歌殘秋露冷 胭脂井壞寒螿泣

到如今 惟有蔣山青 秦淮碧

蘇崇宮 吟
http://kaing.net/oldcapital.htm

(蘇崇宮詞丈曰:滿清官話無入聲韻 用洪武正韻吟唱)

更多吟詩請參考壽峰詩社吟集
http://kaing.net/new_page_3.htm

~~~~~~~~~~~~~

從利瑪竇尋找「官話化石」
http://magazine.sina.com/xinminweekly/453/...214942652.shtml

當今許多學者編寫的《現代漢語》教材,想當然地認為,自元朝定都“大都”(即今北京)以後,漢語的通用語一直是北京話。然而,為什麼在外國的傳教士寫的書裡,“地道的中國話”卻是“純粹的南京話”呢?南京大學的語言學家魯國堯據此在1985年撰寫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言問題——讀〈利瑪竇中國札記〉》,認為明代的官話,其基礎方言不是北京話而是南京話。


利瑪竇開創了用字母拼寫漢語的歷史,成功地創製了漢語第一個全國通用語的拼音方案,這在漢語語言學研究上是一大進步,另一個更重要的貢獻是這個拼音方案在漢語語音史上為400年前的明末官話真實發音留下了明確的記載。

  美國喬治城大學著名的語言學教授楊福綿(20世紀初曾在上海徐家匯南洋公學上學)在1989年親赴羅馬,查閱了這部手稿,將利瑪竇最早的漢語拼音字母轉譯成國際音標,並將手稿中漢語句子的語法、詞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從語音、詞彙、語法三方面證實了辭典反映的明代官話面貌是以南京話為基礎的,寫了一篇長文《羅明堅、利瑪竇〈葡漢詞典〉所記錄的明代官話》發表在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語言學報》第五期上。

  《辭典》中的詞語如:“後生家、人客、所在、田雞、水雞、八腳、四腳蛇、柱頭、不曾、如今、這等、歡喜、起房子、不得閒”等詞,“做強過他”、“把他進來”、“把他食”、“背得”、“好得緊”、“如今你曉得我們這邊官話不曉得?”的語法,都是當時的南京話。
Love Nature, Respect Life
=== 熱愛自然 尊重生命===
善哉!
會員
 
文章: 506
註冊時間: 2003-07-03 12:06 AM
來自: Formosa

文章善哉! » 2008-06-05 11:52 AM

過 (查康熙字典 動詞時平仄皆可 (是康熙字典有錯嗎??不無可能!), 說明如下)

動詞1=> 仄韻 戈去聲(ko7) ->度,越 之意。
動詞2=> 平韻 音戈(ko1) ->經 之意。



查康熙字典 過字資訊如下:
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81Zdic8E.htm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koo2)臥(ngo7)切,戈(ko1)去聲(ko7)。【玉篇】度也,越也。 【正韻】超也。 【易·繫辭】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禮·檀弓】過之者,俯而就之。【史記·贾生傳】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 又過失也。【書·大禹謨】宥過無大。【註】過者,不識而誤犯也。【前漢·文帝紀】俱去細過,偕歸大道。 又罪愆也。【周禮·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誅,以馭其過。 又責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又卦名。易大過,小過。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koo2)禾(ho5)切,音戈(ko1) 。【廣韻】經(動詞)也。【書·禹貢】東過洛汭,北過洚水。 又過所也。【釋名】過所至關津以示也。或曰傳轉也,轉移所在,識以爲信。 又國名。【左傳·襄四年】處澆于過。【註】過,國名。東萊掖縣有過鄕。 又㵎名。【詩·大雅】溯其過㵎。 又姓。【後漢·劉陶傳】過晏之徒。【註】過,姓,過國之後。 【正韻】經過之過,平聲。超過、過失之過,去聲。

考證:〔【史記·賈誼傳】自以爲過之,今殆不及也。〕 謹照原 書賈誼傳改贾生。又原文無殆字今省。〔【史記·高帝紀】聞將軍有意督過之。〕 謹按所引出項羽紀不出高帝紀,謹照原書高帝紀改項羽紀。將軍改大王。〔【釋名】過所至關津以示也。或曰,傳過也。移所在識以爲信。〕 謹按太平御覽引釋名原文傳轉也,轉移所在,識以爲信。今照改。

【zdic.net 漢 典 网】
Love Nature, Respect Life
=== 熱愛自然 尊重生命===
善哉!
會員
 
文章: 506
註冊時間: 2003-07-03 12:06 AM
來自: Formosa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