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詞長 師兄大德 早晨! gau5 早!
《遊萊園懷灌園先生》(清河先生撰)
《 iu5 lai5 uan5 huai5 kuan3 uan5 sian1 sing1 》 (tshing1 ho5 sian1 sing1 tsuan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omments=10小習池邊一痛吟,黃金文化竟淪沉。
siau2 sip8 ti5 pian1 it4 thong3 gim5 , hong5 kim1 bun5 hua3 king3 lun5 tim5 。
灌園風骨留追憶,櫟社詩成隔世音。
kuan3 uan5 hong1 kut4 liu5 tui1 ik4 , tsik4<俗訛音lik8>/lok8 sia6 si1 sing5 kik4 se3 im1 。
《先正格言》
《 sian1 tsing3 kik4 gian5 》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
lok8 i3 siong1 kuan1 kim5 tui3/tue3 gu6 , sing1 hiong1 put4 tuan6 su7 kau1 hua1 。
此是無彼無此的真機。
tshi2 si6 bu5 pi2 bu5 tshi2 tik4 tsin1 ki1 。
天光常與水相連,此是徹上徹下的真境。
thian1 kong1 siong5 u6 sui2 siong1 lian5 , tshi2 si6 thiat4/tiat8 siong7 hiat4/tiat8 ha6 tik4 tsin1 king2/king3 。
吾人時時以此景象注之心目,
goo5 jin5 si5 si5 i6 tshi2 king2 siong6 tsu3 tsi1 sim1 bok8 ,
何患心思不活潑,氣象不寬平。
ho5 huan7 sim1 si3 put4 huat8 phuat4 , khi3 siong6 put4 khuan1 ping5 。
鶴唳雪月霜天,想見屈大夫,醒時之激烈。
hok8/ho6 le7 suat4 guat8 song1 thian1 , siong2 kian3 kut4/古音kuat4<姓音非khut4> tai7 hu1 , sing2 si5 tsi1 kik4 (唐liat8/lik8) 。
鷗眠春風暖日,會知陶處士,醉裡春風。
iu1 bian5 tshun1 hong1 luan2 jit8 , hue7 ti1 to5 tshu3 tsi6(su6) , tsui3 li6 tshun1 hong1 。
~~
櫟(tsik4<俗訛音lik8> 木也。似樗之木。 ; 又與擽(liok8)通。 ; 音鑰(iok8)。櫟陽,縣名。 ; 音洛(lok8)。【詩·秦風】山有苞櫟(lok8),隰有六駁(pok4)。【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 音勞(lo5)。【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lo5)釜。【漢書】作轑釜。 )
【辰集中】【木字部】 櫟; 康熙笔画:19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卽(tsik4)狄(tik8)切,音歷(tsik4<俗訛音lik8>)。【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又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又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又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又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又與擽(liok8)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liok8)之。
又【唐韻】以(i6)灼(tsiok4)切,音鑰(iok8)。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又【集韻】式(sik4)灼(tsiok4)切,音爍(siok4)。地名。在晉。
又【集韻】歷(lik8)各(kok4)切,音洛(lok8)。【詩·秦風】山有苞櫟(lok8),隰有六駁(pok4)。【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又【唐韻】魯(loo6)刀(to1)切,音勞(lo5)。【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lo5)釜。【漢書】作轑釜。
考證:〔【詩·秦風】山有苞櫟。【註】引爾雅云。〕 謹照原文註改疏。〔陸璣疏河南人謂木蓼爲櫟。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 謹照原文南改内。秦風以下改爲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淮南子·時則訓】官獄其樹櫟。〕 謹照原文文義,官獄爲十二月三字。
◎ 音韵参考
[ 平水韵 ]:入声十二锡
[ 粤 语 ]:lik1
駁(pok4)
【亥集上】【馬字部】 駁; 康熙笔画:14
【唐韻】【集韻】【韻會】竝北(pok4/pik4)角(kok4)切,音博(pok4)。【玉篇】馬色不純。【爾雅·釋畜】駵白駁。【易·說卦傳】乾爲駁馬。【詩·豳風】皇駁其馬。【註】黃白曰皇,駵白曰駁。 又【爾雅·釋木】駁赤李。【疏】李之子赤者名駁。 又今俗謂龎雜爲駁,雲開曰解駁。 【正韻】同駮。互詳後駮字註。
◎ 音韵参考
[ 平水韵 ]:入声三觉
[ 粤 语 ]:bok3
[ 闽南语 ]:pok4,pak4
唳(liat8 鳥鳴也。; le7 鶴鳴也。)
【丑集上】【口字部】 唳; 康熙笔画:11
【廣韻】練(lian7)結(kiat4)切【集韻】【韻會】力(lik8)結(kiat4)切,竝音捩(liat8)。【玉篇】鳥鳴也。【廣韻】嘍唳,鳥聲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郞(long5)計(ke3)切【正韻】力(lik8)霽(tse3)切,竝音麗(le7)。【說文】鶴鳴也。【晉書·陸機傳】華亭鶴唳。【鮑昭·舞鶴賦】唳淸響於丹墀。 又【韻會】嘹唳,雁聲。
◎ 音韵参考
[ 平水韵 ]:去声八霁
[ 唐 音 ]:lèi
[ 国 语 ]:lì
[ 粤 语 ]:leoi6 loei6
屈大夫之
屈姓 kut4/古音kuat4/khuat4<屈姓音非khut4>
屈(khut4 鬱也,軋也。【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音掘(kut8)。竭也,盡也。 ; 音(kut4)。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 又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上古音: 音闕(kuat4/khuat4)。)
http://tool.httpcn.com/Html/KangXi/24/P ... ILXV.shtml【寅集上】【尸字部】 屈; 康熙笔画:8
【廣韻】區(khu1)勿(but8)切【集韻】【韻會】【正韻】曲(khiok4)勿(but8)切,竝音詘(khut4)。【說文】無*也。從*出聲。又曲也,請也。又【增韻】鬱也,軋也。【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絀。【荀子·非相篇】緩急羸絀。【註】猶屈伸也。 又通作詘。【史記·晏嬰傳】詘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韻】【韻會】【正韻】竝渠(ku5)勿(but8)切,音掘(kut8)。竭也,盡也。【前漢·食貨志】賈誼曰: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與詘絀竝通。 又與倔通。倔彊,梗戾貌。【史記·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師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竝九(kiu2)勿(but8)切,音(kut4)。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在今河東縣。【左傳·僖二年】屈產之乗。 又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又屈侯,複姓。 又大屈,弓名。【左傳·昭七年】楚靈王享公於新臺,好以大屈,旣而悔,公反之。
又【廣韻】九(kiu2)月(guat8)切【集韻】【類篇】丘(khiu1)月(guat8)切,竝音(kuat4/khuat4)。【歐陽修·程文簡墓銘】不學而剛,有摧必折(tsiat4)。毅毅程公,其剛不屈(kuat4/khuat4)。
又與絀(khut4)通。【禮·玉藻】君命屈(khut4)狄。【註】狄,翟也。后夫人之服,刻雉爲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繒不畫,故曰屈狄。【周禮】作闕翟。
又叶居(ku1)詣(ge7)切,音計(ke3)。{案 計(ke3)與氣(khi3) 難叶 更正以 屈音闕(kuat4/khuat4) 叶 氣(khiat4)}【曹植·王陵贊】從漢有功,少文任氣(khiat4)。高后封呂,直而不屈(khuat4)。
◎ 音韵参考
[ 平水韵 ]:入声五物
[ 粤 语 ]:wat1
[ 闽南语 ]:khut4
台語接近唐朝國語 粵語/台山話/客語 接近宋朝國語 之 例字 烈(唐liat8/lik8<粵語拼音 lit6>)
烈(
唐liat8/lik8)
【巳集中】【火字部】 烈; 康熙笔画:10
【唐韻】【正韻】良(liong5)薛(siat4)切【集韻】【韻會】力(lik8)蘖(pik4)切,竝音列(唐liat8/lik8)。【說文】火猛也。【玉篇】熱也。【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又【詩·鄭風】火烈具舉。【傳】烈,列也。【箋】列人持火具舉,言衆同心。 又【爾雅·釋詁】烈,業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傳】湯有功烈之祖,故稱焉。
又【詩·小雅】烝*烈祖。【箋】烈,美也。 又【爾雅·釋詁】烈,光也。【詩·周頌】休有烈光。 又【爾雅·釋訓】烈烈,威也。【詩·小雅】烈烈征師。【箋】烈烈,威武貌。 又【詩·小雅】憂心烈烈。【箋】烈烈,憂貌。 又【詩·小雅】南山烈烈。【傳】烈烈然至難也。【疏】値時寒甚,視南山則烈烈然,愴其至役之勞苦,而情以爲至難也。 又【爾雅·釋詁】烈,餘也。【註】陳鄭之閒曰烈。【揚子·方言】晉衞之閒曰烈。 又【詩·大雅·雲漢序】宣王承厲王之烈。【箋】烈,餘也。 又【孟子】於今爲烈,如之何其受之。【註】於今爲烈烈明法,如之何受其餽也。 又【韻會】毒也。【前漢·公孫弘傳】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 又【戰國策】聞弦者,音烈而高飛。【註】烈,猛也。 又【揚子·方言】烈,暴也。【史記·酷吏傳】皆以酷烈爲聲。 又【諡法】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 又【集韻】忠烈也。【韻會】剛正曰烈。【史記·伯夷傳】烈士徇名。又【聶政傳】乃其姊亦烈女也。 又【爾雅·釋草疏】本草,石芸味甘。一名螫烈。 又【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詳火字註。 又姓。【拾遺記】烈裔工畫。 又與裂通。【前漢·王莽傳】軍人分烈莽身支節。
又
【唐韻正】古音例(le7)。 【詩·豳風】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le7)。無衣無褐,何以卒歲(se3)。【傳】栗烈,寒氣也。又【大雅】載燔載烈(le7),以興嗣歲(se3)。【傳】貫之加于火曰烈。【楊戲楊季休贊】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註】克,苦(khoo2)代(tai7)反(khai3)。◎按字彙引此云:叶力(lik8)質(tsit4)切(lit8)。非。朱子於詩七月生民烈字,俱云:叶力(lik8)制(tse3)反(le7)。唐韻正直以爲古音例。所引經傳子集甚詳,皆確有明據,應從之。
又與厲通。【詩·大雅】烈假不瑕。【釋文】烈,鄭作厲。力(lik8)世(se3)反(le7)。又【禮·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註】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烈山氏。魯語作列山。左傳作烈山。【水經注】賜水西逕厲鄕南,水南有重山,卽烈山也。山下一穴,相傳神農所生處,故禮謂之烈山氏。【唐韻正】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衆竅爲虛。厲卽烈字。
又音賴(lai7 古音le7)。見【詩·大雅·烈假註】鄭虔讀。 又與冽(liat8)通。【詩·小雅】有冽(liat8)氿泉。【疏】七月云:二之日栗冽,是冽爲寒氣也。
◎ 音韵参考
[ 上古音 ]:月部来母,liat
[ 平水韵 ]:入声九屑
[ 粤 语 ]:lit6
[ 闽南语 ]:lia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