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兒媚 偶懷

古典詞創作發表區﹐須合於詞牌格律﹐發表請於標題填寫詞牌和作品名。

版主: 樂齋, 碧雲天, 醉雨, 故紙堆中人

文章紀塵 » 2005-09-26 06:37 PM

在此向雅集說聲抱歉。
對不起唷!
最後由 紀塵 於 2005-10-03 06:03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紀塵
會員
 
文章: 480
註冊時間: 2002-02-26 10:57 PM

文章小發 » 2005-09-28 02:04 AM

紀塵 寫:在此為自己魯莽的言語向嚥琀詞長及雅集說聲抱歉。
對不起唷!

關於調性的問題,確實有不少人提出討論,
正反均有,各有立論,並無關對錯,因為文學本身就很難有對錯之分。看了紀塵和嚥梒兩位的討論,也只是在創作的觀點有所差異,紀塵詞長也不必太在意和致歉,畢竟文學理論就是要經過討論,才能論出一片理來,任何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對於創作都有俾益才是。
每個宮調都有它的特性,或喜或悲,或急或緩,大抵從前人的作品可以參考。援引古人的作品佐證還需要注意的是,例子多或少?目下對於詩詞格律採用的還是歸納統計為主,因此如果只是一二特例,是否合宜當成定論,應該還有討論的空間。個人的想法是,古人或有妙手偶得而顧不得調性,就如同作詩一般,得一好句而不管平仄也是有的,相信這個情形在填詞也會發生。
至於引前人的作品為例時,或可以深諳音律的幾位大家為主,如周美成、李易安、姜白石、張炎....等等,這些人在文獻記載確實都是深諳音律,製詞嚴謹有度的詞家,在選調上應該是會特別的注意調性是否相符,如此一來便可解決大部份的問題了。當然文學沒有絕對,參考依舊是參考,如何裁度還是存乎作者。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文章嚥琀 » 2005-09-28 05:57 PM

其實最無辜的是何維剛詞長,不好意思,藉著你的作品討論起這個問題。

不過既然大家都是古典詩詞的同好,而且雅集不同於其他站的地方就在於雅集諸君對古典詩詞都比較認真、堅持。因此有問題提出來討論應該是好事。

紀塵詞長的發言並沒有什麼魯莽之處,其實用不著道歉。各自提出看法並以理而論,不出惡言,這樣沒什麼不好。我也覺得對一個看法不能同意而提出來表達相反意見是什麼壞事。大家都會想精益求精吧,合了格律只是及格了,詞牌聲情、用字遣詞、造境、乃至結構佈局都是讓自己更進步的途徑,還有很多是需要學的,除了看書,就是提出來向前輩先進請教,這是原先回應時的初衷。

雖然不想再爭論了,不過我還是要澄清,我並沒有「暗示」著『沒按「聲情」填詞便是所謂不合格律的「簡體詩詞」』。討論時去指對方「暗示」什麼會令人覺得自己的話被扭曲了,不太愉快,不過這也不需要道歉,又不是什麼人身攻擊或惡言相向。

板上寫詩的多,填詞的少,雅集能有紀塵詞長,我也比較不寂寞。縱使意見有相左之處,各自表述意見也沒什麼不好,就不用太客氣了,時常交流貼作才是真的。
嚥琀
會員
 
文章: 382
註冊時間: 2002-02-26 08:14 PM
來自: 台北

文章一方 » 2005-09-29 08:24 AM

拜讀各位前輩的高論後,末學這幾晚翻書看看,個人較傾向紀塵詞長的觀點。玆將一些資料及意見提出。

試看蘇軾及元好問所填的數首江城子:
蘇軾有 ﹝十年生死兩茫茫﹞ 及﹝老夫聊發少年狂﹞

元好問 ( 一 )
行雲冉冉度關山,別時難,見時難!悵望南風,早晚送雲還。心事情緣千萬劫,無計解,玉連環。
夕陽人影小樓間,曲欄干,晚風寒。料得如今,前後望歸鞍。寂寞梨花枝上雨,人不見,與誰彈?

元好問 ( 二 )
醉來長袖舞雞鳴,短歌行,壯心驚。西北神州,依舊一新亭。三十六峰長劍在,星斗氣,郁崢嶸。
古來豪俠數幽并,鬢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編簡為誰青。一掬釣魚壇上淚,風浩浩,雨冥冥。

元好問 ( 三 )
姚家池館魏家鄰,上番春,姓名新。傾國傾城,為雨復為雲。水北水南無別物,金屑粉,麝香塵。
折枝圖上看精神,見來頻,畫來真。辦作黃徐,無負百年新。也待不來花下醉,嫌笑殺,洛陽人。

內容便由悼亡、行獵、閨怨、悲歌、詠物,而調子亦有婉約、輕快、豪放。

陳振寰 《讀詞入門》41 – 42 頁:就多數詞作看,詞人擇調還是有一定的原則的。根據唐宋人對某調的音律和感情色彩的描繪來擇調。 ……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有些詞人擇調並不受樂曲情調的限制。如《念奴嬌》據傳是唐天寶時名歌女念奴創制的,宛轉嬌媚,但是蘇軾卻以歌 “大江東去”。

可能嚥琀詞長對《念奴嬌》有錯覺了,以為是豪放詞。如從以上的觀點看,李清照填的才是正調。

小發詞長說要作一些統計才填詞。愚意以為對一些消遣的詞人來說太沈重了。末學覺得如找到有前人用該詞譜填過類似的感情及題材便可了。

在這裡有一點大家都同意的是,多討論是有益的 :lol: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何維剛 » 2005-09-29 09:15 AM

一方 寫:在這裡有一點大家都同意的是,多討論是有益的 :lol:



其實我最贊同詞長的這句話,大家既是同好,除了切磋之外,有問題更應該直接提出來,不要往肚子裡悶。只要不流於意氣,所有的討論都是有價值的。像我就在這一串討論中增進了不少知識
今古恨 幾千般 只應離合是悲歡
何維剛
會員
 
文章: 632
註冊時間: 2002-05-16 01:45 AM
來自: 水月

文章嚥琀 » 2005-09-29 09:33 AM

嗯,其實不太想再回這一篇,該討論的都達到討論的功能了。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我基本上比較認同李清照所說,蘇軾的詞是句讀不葺之詩。從來不會認為蘇軾填的是正調。我用的詞譜若選到蘇軾的詞為範例,作者都還要在句式、格律上另加詳註,並叮嚀讀者莫學蘇軾。若要討論聲情格律等,拿蘇軾的來談是有點怪。我舉念奴嬌主要是以姜夔以念奴嬌從大石調變為雙調時稱為湘月(這也不是我自己的意見,是從書上看到的)來說明古人對詞牌聲情還是講究的,並不是說我認為蘇軾的是正體。我們現在也許沒有完整資料,也許將來若有相關資料出現時會發現自己填的不太妥,我唯一不能同意的是在我們自己所知尚有限時就說古人填詞也不太講究聲情,因此我們也不用太講究的觀點。

江城子的調性到底屬於哪一調,若有資料最好,若無資料,那麼正如小發詞長說的,就看平日讀到這一個詞牌是怎樣的。如果有精通音律的詞家的作品,如吳文英、周邦彥、姜夔等,那可信度較高。如果連他們的作品都找不到較為一致的,那也沒辦法了。元好問屬於哪一類,我不太熟。從他的作品來看準不準,我不知道。不過我不會以同一個人的數作來看,如果這位詞家是跟東坡一樣把詞當詩來寫的,那只用他一人的作品來討論聲情不是請鬼拿藥單嗎?再一次聲明,我對元好問不熟,所以我說「如果」。

照譜填來,詞意順暢,基本上就已經很不錯了,聲情調性是求更深入的瞭解。調性不符也不能稱之出律,但我們畢竟還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一方詞長所引陳振寰的說法,僅提到「有些詞人擇調不受樂曲情調的限制」,並未討論到為何不受限制,也沒有從整個詞體的演進來討論。這一點我覺得孟玉詞譜和張夢機的重樓飛雪寫得比較清楚。

要說起來,清代詞家填詞平仄出律者甚多,所幸有萬樹詞律這樣的作者依宋詞校勘,不然到現在總不能說古人也不太講究平仄吧?

討論那麼多篇,其實對詞牌有調性聲情之別是上面各位的論述裡都承認的事,這也就是我一開始引起這個討論所要講的。我們所知尚有限,目前有的文獻尚未齊全(也許有這種資料,只是我們學問不夠,不知道罷了),因此我覺得虛心一點比較好,不要自己不知道就下定論說古人也不太講究。多存疑,就會有動力多學習。

對一些消遣的詞人來說太沉重了,嗯,這句話不錯。我填詞也是消遣,不過不知不覺就越來越認真,會去想一些問題,找書看,找人問。雅集很多前輩可以讓我挖寶。
我不是前輩,別叫我前輩。
看到作品給作者一點回應,是身為讀者的美德,僅供參考,不是評論,亦非評判。
嚥琀
會員
 
文章: 382
註冊時間: 2002-02-26 08:14 PM
來自: 台北

文章一方 » 2005-09-30 09:08 AM

嚥琀 寫:江城子的調性到底屬於哪一調,若有資料最好,若無資料,那麼正如小發詞長說的,就看平日讀到這一個詞牌是怎樣的。如果有精通音律的詞家的作品,如吳文英、周邦彥、姜夔等,那可信度較高。如果連他們的作品都找不到較為一致的,那也沒辦法了。元好問屬於哪一類,我不太熟。從他的作品來看準不準,我不知道。不過我不會以同一個人的數作來看,如果這位詞家是跟東坡一樣把詞當詩來寫的,那只用他一人的作品來討論聲情不是請鬼拿藥單嗎?再一次聲明,我對元好問不熟,所以我說「如果」。

江城子 《金奩集》注:"雙調",《張子野詞》注: "高平調"。雙調健捷激梟,高平條暢滉漾。

嚥琀詞長建議的是好辦法,但若只局限參照五、六位精通音律的詞家的作品則會有困難,因他們不是每個詞牌都填的。周邦彥便沒有江城子。

寫上帖前我也想了解元好問是否識音律,但手頭山西古籍出版社的《元好問集》沒提及。今天上網亦找不到資料,但卻找到望月詞長的電子報,原來德儒詞長也有研究: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七十三期2001/03/02
主題:試論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辭】各版本的差異
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73.htm

說來失禮,2001 年我還不知詩詞為何物。這趟懇請望月詞長提供資料了。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一方 » 2005-10-04 05:44 AM

嚥琀 寫:江城子的調性到底屬於哪一調,若有資料最好,若無資料,那麼正如小發詞長說的,就看平日讀到這一個詞牌是怎樣的。如果有精通音律的詞家的作品,如吳文英、周邦彥、姜夔等,那可信度較高。如果連他們的作品都找不到較為一致的,那也沒辦法了。元好問屬於哪一類,我不太熟。從他的作品來看準不準,我不知道。不過我不會以同一個人的數作來看,如果這位詞家是跟東坡一樣把詞當詩來寫的,那只用他一人的作品來討論聲情不是請鬼拿藥單嗎?再一次聲明,我對元好問不熟,所以我說「如果」。

對一些消遣的詞人來說太沉重了,嗯,這句話不錯。我填詞也是消遣,不過不知不覺就越來越認真,會去想一些問題,找書看,找人問。雅集很多前輩可以讓我挖寶。

我也是見到雅集中各前輩認真的態度而不敢苟且。將 《元好問集》翻了兩日,終於找到證據確定元好問是倚聲大行家。書中記載元好問一首 "自度曲" 《﹝小石調﹞驟雨打新荷》,又名 《小聖樂》,頗受當時人歡迎,"有名姬多歌之" 的說。

我是學數學和統計學的。數學中的反證法是如果要證明一個猜想不對,只須要舉出一個反例子便可以了。故我只舉蘇軾及元好問這兩大名家的江城子為例。這也是由於自己時間有限。其實反例子還可舉很多的。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嚥琀 » 2005-10-04 09:11 AM

一方詞長認真求實的作法很令人佩服,其實講這麼多,無非就是希望有這樣的結果。
感謝一方詞長提供這些資料。
我不是前輩,別叫我前輩。
看到作品給作者一點回應,是身為讀者的美德,僅供參考,不是評論,亦非評判。
嚥琀
會員
 
文章: 382
註冊時間: 2002-02-26 08:14 PM
來自: 台北

我的淺見

文章陳靄文 » 2005-10-04 10:50 AM

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對不起,又把它提了起來。填詞,是作曲或為詩詞配樂的相反,我覺得就是把文雅的字填在已有的旋律上面來唱。香港人最拿手,顧嘉輝、黃霑,更有把現成的國語流行曲,廣東音樂小曲,歐西流行曲的旋律,都拿來填成粵語歌來唱的。「哥仔靚」調寄「餓馬搖鈴」,「帝女花」調寄「妝台秋思」,不就像我們說的的: “生日--調寄【浪淘沙】”嗎?詞牌就是一些現成的,失去了旋律,只剩歌詞的曲名。

吳鶯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是金流作曲及填詞,那是原作,後來有人把它的旋律填進粵語來唱,「人…去遠,數載未逢,欲把音…信通,我只倩….明月寄遞信一封,相思的人….兒夢裏逢」,詞句也跟原版的哀怨很接近,看來再過一百幾十年,到時沒有人再記得這旋律時,只要多讀這些不同的版本,就應該知道要填這名叫「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牌,就要帶點哀怨之情,不要填出輕快或雄壯的字句。

旋律有調性,有節奏,最原版原作的歌詞一定與它配合,如果有人填柴可夫斯基的「如歌行板」,何占豪的「梁祝」,任光的「彩雲追月」(已填成台灣青山 唱的「幾度花落時」),冼星海的「保衛黃河」,粵樂乙反調的「雙聲恨」,幾百年後,縱已無人會哼,不知快慢,但看看歷來人們填的那些詞,便會知這曲子原作的大概。這都是淺見,一個對詩詞沒有太多心得的人的淺見。
陳靄文
會員
 
文章: 1608
註冊時間: 2005-02-14 11:02 PM
來自: Bloomington, Indiana

文章一方 » 2005-10-10 06:32 AM

陳藹文詞長的意見可以使我們從另一角度看詞調的問題。

我認同他的說法是當 “保衛黄河”的曲譜失了,但歌詞還在的時候,其他人按這 “詞牌”填詞的聲情會相若。但是如果只剩得僅含平仄及韻腳的詞譜時,又會怎樣呢?

我覺得正在讀大學或做研究的詞長可找同學做一個不具詞牌名的填詞測試 (blind test),統計一下所得的聲情分布如何?

從陳詞長說起歌曲,我想到岳飛的滿江紅在近代有編曲。由於這詞的流行,很多人 (包括在下) 都以為這詞牌一定是豪放的了。我試找精通音律的詞家柳永 (四首)及吳文英 (二首) 的作品看看,結果卻相反。用現代怒髮衝冠的歌譜哼柳永的詞 (見下列的附載)挺特別。我沒有作統計 (元智羅鳳珠的全宋詞搜尋網頁幾日來都失靈,請教詞長們可有其他搜尋網頁介紹),不知前人填滿江紅是婉約的多還是豪放的多。不過我相信是前者,而岳飛的一首是非常出色的異變,使得人們對這詞的調性改觀。

還有鄧麗君唱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也可套入其他詞作體會一下詞與調的關係。

柳永 滿江紅(四之三•仙呂調)
萬恨千愁,將年少、衷腸牽系。殘夢斷、酒醒孤館,夜長無味。可惜許枕前多少意,到如今兩總無終始。獨自個、贏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傷感,將何計。空只恁,厭厭地。無人處思量,幾度垂淚。不會得都來些子事,甚恁底死難拚棄。待到頭、終久問伊看,如何是。

吳文英 滿江紅(夷則宮、俗名仙呂宮澱山湖)
雲氣樓臺,分一派、滄浪翠蓬。開小景、玉盆寒浸,巧石盤松。風送流花時過岸,浪搖晴練欲飛空。算鮫宮、祗隔一紅塵,無路通。
神女駕,淩曉風。明月佩,響丁東。對兩蛾猶鎖,怨綠煙中。秋色未教飛盡雁,夕陽長是墜疏鐘。又一聲、欸乃過前岩,移釣篷。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上一頁

回到 詞萃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