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 寫:敬和~
輕雷響,驟雨打飄蘋。
一徑浮泥花委地,四方風急客迷津。
無奈待芳辰。
請指教。
多謝一方詞長相和。
曉嵐 寫:查了韻書,村字是元韻,在詞韻中元韻屬第七部,但細查後又發現村字與紛、真同時放在第六部,是否編撰有誤,還請明察。
儒儒 寫:曉嵐 寫:查了韻書,村字是元韻,在詞韻中元韻屬第七部,但細查後又發現村字與紛、真同時放在第六部,是否編撰有誤,還請明察。
曉嵐詞長:
謝謝你的回應,雖然我沒有仔細考察,不過我想都沒有錯,
一個是唐代的韻,一個是宋代的韻,兩者的不同,可能是語
音演變的結果.
我們現在用的詩韻,基本上是隋代陸法言編切韻一系列的韻
書,這一系列韻書,大致以宋代編的廣韻最完備,而詩韻應
該是將廣韻中說明同用的韻歸併而成的:
廣韻
上平聲
...
17真(諄臻同用)
18諄
19臻
20文(欣同用)
21欣
22元(魂痕同用)
23魂
24痕
25寒(桓同用)
26桓
27刪(山同用)
28山
下平聲
01先(仙同用)
02仙
...
(以下{}代表廣韻;””代表詩韻)
從排列的次序和〔同用〕來看,隋唐時{元}應該和{魂
痕}相近,而詩韻就依〔同用〕合為一韻,這應該是隋唐
的語音現象.
而在南宋刻的韻圖中,{魂}跟{諄}同一圖,{痕}跟
{真臻}同一圖,但{元}卻單獨列兩圖,這代表排這些
圖的人,他的語言中,{真諄臻}的音比{元}還要接近
{魂痕},也就是說,詩韻中的”元”在當時的口語中其
實可分為二類,這可能是宋代的語音現象,而宋詞依這個
現象押韻,所以兩個都沒有錯.
其實曉嵐詞長可以注意一下詞韻第六部和第七部的字,印
象中第六部普通話都讀ㄣ(en,in),第七部普通話都讀ㄢ(an)
,兩者是有差別的.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5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