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偶感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雨夜偶感

文章小發 » 2002-07-10 04:30 PM

其一
密雨孤燈隔碧紗,從來咫尺是天涯。
當時自恃多顏色,此夕何人惜落花。
其二
斂翅安棲少計謀,連宵風雨豈無憂。
清高警世皆穿鑿,更向西風唱晚秋。
其三
墮落居中聽雨聲,清風明月兩無情。
可堪遊子多愁思,漫度三更到五更。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文章子樂 » 2002-07-10 05:25 PM

密雨孤燈隔碧紗,從來咫尺是天涯。
當時自恃多顏色,此夕何人惜落花。

小發詞長別發愁了...以詞長大才怕無賞識之人? :-)
不過說真的這首七絕寫得很不錯! 在下略有同感! 唉~~ ;-)
子樂
會員
 
文章: 1497
註冊時間: 2002-06-12 06:28 PM
來自: 未來

蟬唱實相

文章思虹 » 2002-07-10 07:39 PM

嗯!三首之中,還是第一首最令人吟味再三。
再者
因無聊透,剛好借題說些“風涼”話,看倌可斟酌不看下去
小發詞長在第二首寫道:【清高警世皆穿鑿,更向西風唱晚秋】,對也不對。

蟬只雄性有發聲器,蟬鳴最重要的功用就是高唱情歌,吸引雌性來跟牠共譜戀曲。一但情投意合,“蟬聯”之事便自然發生。
另外,當雄蟬意識到危險接近時,就會“噤若寒蟬”,一但掠食者欺近,牠會在飛走同時奮力發出鳴響,達“混淆視聽”的效果,以利安全逃命。
當眾蟬密麇在樹叢之間時,集體高唱又是另一種有效的防禦策略。此時的“警響”振耳欲聾,就像魔音穿腦或高分貝轟炸般,構成一個無形的堅固城堡,讓螳雀(天敵)無法越雷池一步,而能集體安然在裡面傳宗接代。
這就是動物學家仔細觀察研究的“蟬唱”實相。
也無風與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小發 » 2002-07-11 12:33 AM

多謝兩位詞長指教!
思虹詞長真是博學多聞,令小弟佩服。
自按「清高警世皆穿鑿」一句,與實相並無相悖,蟬不論為何而鳴,其清高與警世之表徵皆為世人所賦予,非蟬之本意,蓋蟬自度其生而已。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文章思虹 » 2002-07-11 06:55 AM

小發詞長快別如此謬讚,要不思虹可得學幼蟬,找個地動鑽了!
思虹囉哩囉唆寫一大堆
ㄏㄏ
主要也是附和您這句「清高警世皆穿鑿」來的ㄚ(這是對的部份)
可不才感到不解的是,詞長既已提出此句客觀而理性的見解
卻又接上「更向西風唱晚秋」這句極主觀的認知
是否這是您在佈局上的嚐試與創意?(這是思虹覺得不對的部份)
還是您的意思是說,連“唱晚秋”也是“穿鑿”的一部份?
煩請詞長指點迷津。

若有不敬處,還是請您見諒啦!ㄏㄏ
也無風與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小發 » 2002-07-11 12:27 PM

思虹詞長忒謙了!
拙作前兩句是人問蟬,後兩句是蟬答人。
唱晚秋並無穿鑿,也談不上創新佈局,蟬自夏初唱至深秋,都是秉其性而已。
我為蟬憂,蟬徒笑我多愁耳。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文章思虹 » 2002-07-11 01:39 PM

原來如此!這樣讀起來就順暢多了!
本以為是作者在發議論,才有三、四兩句主客觀炯別的不協調感。

另外,請容思虹再贅言幾句
雖說蟬鳴是從初夏持續到晚秋,但那已經更替幾多種類了。
據調查,台灣地區就分佈有八十幾種蟬。成蟲蛻變的地域與時節因種類各異,對樹種與食物(樹汁為主)也大致各有偏好。同一種類的蟬蛻期大致相近(類似爆發以免被天敵個個擊破),而成蟲的生命期只約在2~3週之間。
也無風與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風雲 » 2002-07-12 07:22 PM

敬和小發兄[雨夜偶感]

其一

窗外滂沱雨透紗,房中寂靜思無涯。
初春多是賞花客,今夜誰憐原野花。

其二

避居高處苦無謀,風雨飄搖暗自憂。
淒厲一聲成絕響,未醒塵世競春秋。

其三

風雲閣外雨揚聲,未動芭蕉動我情。
多少新愁壓前恨,一樽濃酒度三更。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