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好文用心读(《心露集》序言)

好诗好文用心读
——代序
暮春三月,阳光明媚,花团锦簇,燕舞莺歌。值此良辰,我品读了袁恩德集诗、词、联、文于一冊的《心露集》。读着读着,我似乎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集中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楹联、每一篇文赋都在向我讲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表达出一种虔诚的感情,折射出一则深刻的哲理,袒露出一颗圣洁的心灵。五者自成一体,互相映照,浑然有趣。苏东坡曾经说过:“暂借好诗消长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苏东坡不满足于诗词字句之内的有限含义,经常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寻找诗词字句以外的无尽韵味。可见一首好诗,不应该简单地用眼去看,而应该邃密地用心去悟,不应该过多地在字句上推敲琢磨,而应该弄透作者的心路,洞入其中,领会诗中的神韵暇思。这样不仅能读懂原诗,而且能拓宽诗的外延,丰富原诗的内涵。进入了这种境界,就不再是我读诗,而是诗读我了。忘我超我,或心花怒放,或拍案叫绝,其乐也融融。《心露集》应该用这种态度和方法去读。
“雷鸣雨道直,野旷欲何求?急走河堤上,忽来一叶舟。”这是《心露集》的开卷篇。看来作者的用心是良苦的。雷鸣电闪,风雨交加,旷野茫茫,过客匆匆,好一幅雷雨壮行图。“忽来一叶舟”是福音,山回峰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过客可谓绝处逢生,喜出望外。这一叶舟就是诺亚方舟。正是这方舟救起了滔滔洪水中的诺亚一家八口,从此繁衍了人类。整首诗向人们展示了:圣道宏大,无量无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切虔诚礼拜、善良慈悲之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海茫茫几块礁,临风闲坐好逍遥。波翻浪涌何所惧,一叶心舟任泊漂。”何来大难临头!
“芭蕉伴美人,独立出凡尘。猫傍长裙睡,个中自有因。”这是一首题《芭蕉美人图》的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有诗而且有画,诗情画意,两相辉映。美不胜收是此花,流光溢彩满天涯。芭蕉素有花中美人之称。“独立出凡尘”,这位女士美若天仙。美人的长裙下睡着一只猫,乖巧玲珑,安详闲适,靓态可掬,写到这里,诗人只说了一名:“个中自有因”。其实什么也没有讲。可能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可能是故意让读者去猜去想象。不管怎么样,在这里看到的是:既没有环境污染,也没有社会的动乱和不平。没有浓烟滚滚,没有臭水横流,没有沽名钓誉,没有争权夺利,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吸毒抢劫……只有净静,只有和谐。应该说这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作者的这座桃花源在其《武陵人》的自由诗和《鸽恋》和《金湖观鹤》的散文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鸽是和平的象征,鹤是福寿的标志,武陵是桃花源的所在。绝美,至圣,魂牵梦绕,映出了诗人的一颗真心。商品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增加财富的一面,又有破坏环境的一面,既有丰富生活的一面,又有毒化灵魂的一面。在开发自然资源的时候,如果一味索取而不加保护,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增加财富时如果一味强调富、富、富,钱、钱、钱,就会产生拜物教,把人们浸泡在金钱的欲水之中,其结果就会使人异化而变为禽兽。关于这一点,诗人在其《杏坛论教》一文中讲得非常透彻。他讲“现代商品经济带来人的异化”,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利益、金钱、权力仿佛才是世界的主人”。“山秃了,水臭了,天空也脏了,人越来越不像人了。”真是一针见血。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上一个世纪流传在欧洲的一个故事。一位高明的工程师制造了一个机器人,简直和人一样,可就是没有灵魂。开始这个机器人很自豪,到后来它发现自己没有灵魂,愧为人类,于是去找这位工程师,大喊:“给我灵魂!给我灵魂!”《题芭蕉美人图》这首诗表面看温文尔雅,实地里渗透着诗人的泪水,深藏着诗人的呐喊:“还我青山绿水!还我赤诚灵魂!”所幸的是我们中央领导在改革开放中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还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今年还特别强调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预言。我深信诗人的这个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用诗人的话说是:“桃花源现矣!梦,何用寻?”
“为探春何处,沿溪随意行。草鲜天滴露,花艳蝶传情。落日山头白,飞泉月下明。叩门小茅店,已听晓鸡声。”这是一幅游春图。为探春何处,不得不沿溪随意行。柳暗花明,莺歌燕舞,目不暇接,耳不暇闻。于是乎忘记了路途之远近,也不知道夜幕之降临。为尽兴,诗人不得不披星戴月夜游。及至投宿小茅店,已闻金鸡报晓声,新的一天即将来临。此时诗人肯定是“今夜未尽兴,明朝兴更奢”。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游兴呢?《登山赏春》作出了较好的回答。“登山望野色,自在好逍遥。鸟影林中没,白云山外飘。泉流闻水乐,风起听松涛。画意迷人眼,诗情凝笔梢。”这里我还想引出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段精辟的文字来,以助诗人的游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美是人本质的外化。诗人爱春实际上是诗人心灵美的表现。诗人在游春中借景抒情,把自己内心的美外化成大自然的美,与此同时又借助大自然的美进一步发展优化自己的内心美。从这个意义上讲,春在何处?春在我心中。探春者,实探心也。
“顶破千方土,推开万载石。无枝也无叶,好向云天直”这是一首悟道诗。诗人状物拟人,以此悟道,其言甚妙,其情深笃,其志甚坚,其理甚彻。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道既不可道,亦不可名,能名能道者非道也。但是道可观,即从“有”中观无,“微”中观妙。诗人就是从新竹这个“有”和“微”中观出道的“无”与“妙”来的。新竹应时而生,破土而出,何等坚韧不拔。一切生命都需这种坚韧不拔,反之,何谓生命?道也是这样,它在破邪恶中成长,它在抗腐败中完善。正因为这样,它才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永葆其美妙之青春。新竹破土在于坚,冲天在于直。无枝无叶则直。无枝无叶可否喻为“无欲”,比喻为不依靠权势,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壁立千尺,无欲则刚”。新竹的可贵之处在坚和直,道的玄妙之处在坚韧和无欲,两相对照,其道妙乃现。
“众鸟知归我不归,妄心湖畔钓金龟。夕阳入水难钩动,斜挂月轮唱晚回。”诗人用浪漫的手法、诙谐的语言写出了暮钓的乐趣,敢钓夕阳、斜月、金龟的妄心。妄心者,非真心也。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的真心何在呢?不言而喻在于乐道。诗曰:“朝雾朦朦日出乡,骑牛横笛下湖塘。池边草嫩任牛吃,我钓锦鳞慰爹娘。”又诗曰:“农人息作日当头,河柳依依弄钓钩。目盯红漂除杂念,何求一篓醉高楼?”诗人是位孝子,钓鱼是为了慰爹娘,诗集中诗人思念父母的诗不下十首,再加上他酬和岳父田世强先生和梦谒伯岳父田世福先生的诗多达30余首。寸草难报春晖,思念地久天长。可见诗人孝道的至诚。诗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用垂钓除杂念,其心诚情笃更是可钦可嘉。“忘心湖畔忘心行,残杨枯柳系月情。浪静风平舟自泊,渔人着意钓寒星。”这首诗自然是《晨钓》、《午钓》、《暮钓》的姊妹篇,更加体现了诗人对“道”的赤诚和执著,以致忘我忘情、矢志不渝。我想,这就是诗人取其笔名为“寒钓”的原因所在。
“露冷春寒笋未抽,双双玉蝶缀枝头。香清梅子诚无忌,色洁白莲岂有忧?不择名园争宠辱,甘居旷野显风流。群花惜叶千般秀,君爱蓝天万象休。”玉兰花这位报春的使者,藏冬纳腊聚精英,一遇东风无限情。春寒料峭她开花,像一双双一对对玉蝶缀满枝头。她无私,香清梅子而不忌妒;她有爱,色洁白莲更无忧愁。不择名园争宠辱,忘怀得失,甘居旷野显风流,向往自由。群花爱绿叶自有千般秀丽,唯有玉兰花,先开花后长叶露艳蓝天更能展示造物主的博爱与休明。这首诗的主题就是爱。诗人托物言爱,具体、生动、形象,韵味可餐。然则,爱可说乎?爱是一种天赋,与生俱来,没有差等,没有尊卑,不分种族,不分国界。爱即神,神即爱,神示爱,爱显神,神爱合一。基督讲博爱平等,儒家讲恻隐仁恕,释家讲善良慈悲,道家讲无为不争,其宗一也。从社会学上讲,爱是粘合剂,爱是净化剂,它凝聚社会,净化灵魂。舍此,则道德沦丧,社会不宁。诗人在本诗集中处处宣扬这种“爱”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领袖;爱父母、爱子女、爱同志、爱亲朋;直至爱青山、绿水、琼花、翠竹、白鹤、飞鹰……“中秋月又圆,把酒泪难干。母子别三载,东西各一边。心驰寒塞外,思入幽林间。想必金城月,含情照未眠。”(《中秋思母》)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诚挚的子对母之情。“针针风刺面,片片雪白头。十里泥泞路,甘为儿子牛。”(《雪天背子上学》)多么永恒的父对子之爱。“愿将心血化甘雨,浇得百花开满园”,(《从教十年有感》)这是师爱,其爱烈烈。“未将美酒饮,我已醉酣酣”(赴鹿耳山下曹村作客》), 这是友情,其情殷殷。“星星之圣火,燎原一片红”(《 访井山毛泽东旧居白屋》),这是对领袖之爱,犹如山高海深、地久天长……
“人生五十知天命,华发满头笑我纯。荣辱浮沉全是幻,终身不变一真心。”这首诗题为《五十抒怀》。这是本集中画龙点睛之作。诗人原籍湖北大冶,1954年11月12日生于甘肃兰州市。1970年回家乡下袁村。1974年入大冶师范就读。1976年参加工作,任教于灵乡罗桥中学。1978年调金湖栖儒中学。1988年偕妻田芳雨、爱子袁岫入大冶五中任教。半百生涯,特别是从教后的27年,始终以诚为本,修身养性,格物至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几十年的风雨,几十年的艰辛,几十年的荣辱,几十年的的进退,铸造了诗人的真心。文如其人,诗人的诗魂、词宗、联旨、文心简言之可以说是一个字:真,他是用这颗真心写诗、填词、撰联、作文。故其言感人,其情动人,其理服人。清代著名诗人蒋士荃就是用这“真”评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他说:“独向乱里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诸侯宾客犹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可见“真”是为人做诗的最高境界。诗人的文风人品兼而有之,实在令人钦佩。
诗人为什么能这样呢?除了上面所言的诗人个人的勤奋好学和努力实践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儒、释、道文化对他的陶冶。无怪乎诗人在其《求道篇》的扉页上题上了这样的题词:基儒释道善为本,仁爱慈悲真是根。根深叶茂,本故枝荣,故其作诗为文,无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无拘无束,挥洒自如。故其待人处事无不坦坦荡荡,心真意诚,不拘礼节,严己宽人。
现在已是下午六时了,用诗人的话说,已是“西天一轮夕阳与苍茫的远山相吻”的时候了。我也该搁笔了。我深知我的这些话是不说而说之言,到头来自然是说而不说了。但我深知我的这块引玉之砖定会引来可说之玉言。幸甚幸甚。是为序。
汪祖象
2004年4月于新下路
本文作者:武汉大学文革前哲学系毕业;原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教育培训处处长、书记。
此文为在下最近所出诗集《心露集》之序言 。在下不才,无意哗众取宠 ,更不敢出书赚钱羞辱老祖宗,只想与诗友交流,故自费结集出版拙作 。在下愿以诗交友,若诸位诗家、词长愿与在下切磋诗艺并不吝赐教,请将阁下的真实地址发送给在下,在下将免费赠书一册,收书后只需此处告知即可。我的E mail是yuanende@163.com
====================================
[以下為版主代轉碼]
好詩好文用心讀
——代序
暮春三月,陽光明媚,花團錦簇,燕舞鶯歌。值此良辰,我品讀了袁恩德集詩、詞、聯、文于一冊的《心露集》。讀著讀著,我似乎進入了這樣一種境界:集中的每一首詩詞、每一幅楹聯、每一篇文賦都在向我講述著一個生動的故事,呈現出一道亮麗的風景,表達出一種虔誠的感情,折射出一則深刻的哲理,袒露出一顆圣潔的心靈。五者自成一體,互相映照,渾然有趣。蘇東坡曾經說過:“暫借好詩消長夜,每逢佳處輒參禪。”蘇東坡不滿足于詩詞字句之內的有限含義,經常用參禪的態度和方法去尋找詩詞字句以外的無盡韻味。可見一首好詩,不應該簡單地用眼去看,而應該邃密地用心去悟,不應該過多地在字句上推敲琢磨,而應該弄透作者的心路,洞入其中,領會詩中的神韻暇思。這樣不僅能讀懂原詩,而且能拓寬詩的外延,豐富原詩的內涵。進入了這種境界,就不再是我讀詩,而是詩讀我了。忘我超我,或心花怒放,或拍案叫絕,其樂也融融。《心露集》應該用這種態度和方法去讀。
“雷鳴雨道直,野曠欲何求?急走河堤上,忽來一葉舟。”這是《心露集》的開卷篇。看來作者的用心是良苦的。雷鳴電閃,風雨交加,曠野茫茫,過客匆匆,好一幅雷雨壯行圖。“忽來一葉舟”是福音,山回峰轉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過客可謂絕處逢生,喜出望外。這一葉舟就是諾亞方舟。正是這方舟救起了滔滔洪水中的諾亞一家八口,從此繁衍了人類。整首詩向人們展示了:圣道宏大,無量無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切虔誠禮拜、善良慈悲之人,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會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大海茫茫幾塊礁,臨風閑坐好逍遙。波翻浪涌何所懼,一葉心舟任泊漂。”何來大難臨頭!
“芭蕉伴美人,獨立出凡塵。貓傍長裙睡,個中自有因。”這是一首題《芭蕉美人圖》的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有詩而且有畫,詩情畫意,兩相輝映。美不勝收是此花,流光溢彩滿天涯。芭蕉素有花中美人之稱。“獨立出凡塵”,這位女士美若天仙。美人的長裙下睡著一只貓,乖巧玲瓏,安詳閑適,靚態可掬,寫到這里,詩人只說了一名:“個中自有因”。其實什么也沒有講。可能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也可能是故意讓讀者去猜去想象。不管怎么樣,在這里看到的是:既沒有環境污染,也沒有社會的動亂和不平。沒有濃煙滾滾,沒有臭水橫流,沒有沽名釣譽,沒有爭權奪利,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刀光劍影,沒有貪污腐敗,沒有吸毒搶劫……只有凈靜,只有和諧。應該說這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作者的這座桃花源在其《武陵人》的自由詩和《鴿戀》和《金湖觀鶴》的散文詩中,得到充分的展現。鴿是和平的象征,鶴是福壽的標志,武陵是桃花源的所在。絕美,至圣,魂牽夢繞,映出了詩人的一顆真心。商品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增加財富的一面,又有破壞環境的一面,既有豐富生活的一面,又有毒化靈魂的一面。在開發自然資源的時候,如果一味索取而不加保護,就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在增加財富時如果一味強調富、富、富,錢、錢、錢,就會產生拜物教,把人們浸泡在金錢的欲水之中,其結果就會使人異化而變為禽獸。關于這一點,詩人在其《杏壇論教》一文中講得非常透徹。他講“現代商品經濟帶來人的異化”,不是“以人為本”,而是“利益、金錢、權力仿佛才是世界的主人”。“山禿了,水臭了,天空也臟了,人越來越不像人了。”真是一針見血。寫到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上一個世紀流傳在歐洲的一個故事。一位高明的工程師制造了一個機器人,簡直和人一樣,可就是沒有靈魂。開始這個機器人很自豪,到后來它發現自己沒有靈魂,愧為人類,于是去找這位工程師,大喊:“給我靈魂!給我靈魂!”《題芭蕉美人圖》這首詩表面看溫文爾雅,實地里滲透著詩人的淚水,深藏著詩人的吶喊:“還我青山綠水!還我赤誠靈魂!”所幸的是我們中央領導在改革開放中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始終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既要依法治國,又要以德治國,還要堅持可持續性發展,今年還特別強調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這是毛澤東同志在上一個世紀五十年代的預言。我深信詩人的這個理想是可以實現的。用詩人的話說是:“桃花源現矣!夢,何用尋?”
“為探春何處,沿溪隨意行。草鮮天滴露,花艷蝶傳情。落日山頭白,飛泉月下明。叩門小茅店,已聽曉雞聲。”這是一幅游春圖。為探春何處,不得不沿溪隨意行。柳暗花明,鶯歌燕舞,目不暇接,耳不暇聞。于是乎忘記了路途之遠近,也不知道夜幕之降臨。為盡興,詩人不得不披星戴月夜游。及至投宿小茅店,已聞金雞報曉聲,新的一天即將來臨。此時詩人肯定是“今夜未盡興,明朝興更奢”。為什么詩人有這樣的游興呢?《登山賞春》作出了較好的回答。“登山望野色,自在好逍遙。鳥影林中沒,白云山外飄。泉流聞水樂,風起聽松濤。畫意迷人眼,詩情凝筆梢。”這里我還想引出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一段精辟的文字來,以助詩人的游興:“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美是人本質的外化。詩人愛春實際上是詩人心靈美的表現。詩人在游春中借景抒情,把自己內心的美外化成大自然的美,與此同時又借助大自然的美進一步發展優化自己的內心美。從這個意義上講,春在何處?春在我心中。探春者,實探心也。
“頂破千方土,推開萬載石。無枝也無葉,好向云天直”這是一首悟道詩。詩人狀物擬人,以此悟道,其言甚妙,其情深篤,其志甚堅,其理甚徹。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道既不可道,亦不可名,能名能道者非道也。但是道可觀,即從“有”中觀無,“微”中觀妙。詩人就是從新竹這個“有”和“微”中觀出道的“無”與“妙”來的。新竹應時而生,破土而出,何等堅韌不拔。一切生命都需這種堅韌不拔,反之,何謂生命?道也是這樣,它在破邪惡中成長,它在抗腐敗中完善。正因為這樣,它才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永葆其美妙之青春。新竹破土在于堅,沖天在于直。無枝無葉則直。無枝無葉可否喻為“無欲”,比喻為不依靠權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壁立千尺,無欲則剛”。新竹的可貴之處在堅和直,道的玄妙之處在堅韌和無欲,兩相對照,其道妙乃現。
“眾鳥知歸我不歸,妄心湖畔釣金龜。夕陽入水難鉤動,斜掛月輪唱晚回。”詩人用浪漫的手法、詼諧的語言寫出了暮釣的樂趣,敢釣夕陽、斜月、金龜的妄心。妄心者,非真心也。醉翁之意不在酒,詩人的真心何在呢?不言而喻在于樂道。詩曰:“朝霧朦朦日出鄉,騎牛橫笛下湖塘。池邊草嫩任牛吃,我釣錦鱗慰爹娘。”又詩曰:“農人息作日當頭,河柳依依弄釣鉤。目盯紅漂除雜念,何求一簍醉高樓?”詩人是位孝子,釣魚是為了慰爹娘,詩集中詩人思念父母的詩不下十首,再加上他酬和岳父田世強先生和夢謁伯岳父田世福先生的詩多達30余首。寸草難報春暉,思念地久天長。可見詩人孝道的至誠。詩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用垂釣除雜念,其心誠情篤更是可欽可嘉。“忘心湖畔忘心行,殘楊枯柳系月情。浪靜風平舟自泊,漁人著意釣寒星。”這首詩自然是《晨釣》、《午釣》、《暮釣》的姊妹篇,更加體現了詩人對“道”的赤誠和執著,以致忘我忘情、矢志不渝。我想,這就是詩人取其筆名為“寒釣”的原因所在。
“露冷春寒筍未抽,雙雙玉蝶綴枝頭。香清梅子誠無忌,色潔白蓮豈有憂?不擇名園爭寵辱,甘居曠野顯風流。群花惜葉千般秀,君愛藍天萬象休。”玉蘭花這位報春的使者,藏冬納臘聚精英,一遇東風無限情。春寒料峭她開花,像一雙雙一對對玉蝶綴滿枝頭。她無私,香清梅子而不忌妒;她有愛,色潔白蓮更無憂愁。不擇名園爭寵辱,忘懷得失,甘居曠野顯風流,向往自由。群花愛綠葉自有千般秀麗,唯有玉蘭花,先開花后長葉露艷藍天更能展示造物主的博愛與休明。這首詩的主題就是愛。詩人托物言愛,具體、生動、形象,韻味可餐。然則,愛可說乎?愛是一種天賦,與生俱來,沒有差等,沒有尊卑,不分種族,不分國界。愛即神,神即愛,神示愛,愛顯神,神愛合一。基督講博愛平等,儒家講惻隱仁恕,釋家講善良慈悲,道家講無為不爭,其宗一也。從社會學上講,愛是粘合劑,愛是凈化劑,它凝聚社會,凈化靈魂。舍此,則道德淪喪,社會不寧。詩人在本詩集中處處宣揚這種“愛”情。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愛領袖;愛父母、愛子女、愛同志、愛親朋;直至愛青山、綠水、瓊花、翠竹、白鶴、飛鷹……“中秋月又圓,把酒淚難干。母子別三載,東西各一邊。心馳寒塞外,思入幽林間。想必金城月,含情照未眠。”(《中秋思母》)每逢佳節倍思親,多么誠摯的子對母之情。“針針風刺面,片片雪白頭。十里泥濘路,甘為兒子牛。”(《雪天背子上學》)多么永恒的父對子之愛。“愿將心血化甘雨,澆得百花開滿園”,(《從教十年有感》)這是師愛,其愛烈烈。“未將美酒飲,我已醉酣酣”(赴鹿耳山下曹村作客》),這是友情,其情殷殷。“星星之圣火,燎原一片紅”(《 訪井岡山毛澤東舊居白屋》),這是對領袖之愛,猶如山高海深、地久天長……
“人生五十知天命,華發滿頭笑我純。榮辱浮沉全是幻,終身不變一真心。”這首詩題為《五十抒懷》。這是本集中畫龍點睛之作。詩人原籍湖北大冶, 1954年11月12日生于甘肅蘭州市。1970年回家鄉下袁村。1974年入大冶師范就讀。1976年參加工作,任教于靈鄉羅橋中學。1978年調金湖棲儒中學。1988年偕妻田芳雨、愛子袁岫入大冶五中任教。半百生涯,特別是從教后的27年,始終以誠為本,修身養性,格物至知,嘔心瀝血,教書育人。幾十年的風雨,幾十年的艱辛,幾十年的榮辱,幾十年的的進退,鑄造了詩人的真心。文如其人,詩人的詩魂、詞宗、聯旨、文心簡言之可以說是一個字:真,他是用這顆真心寫詩、填詞、撰聯、作文。故其言感人,其情動人,其理服人。清代著名詩人蔣士荃就是用這“真”評價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他說:“獨向亂里憂社稷,直將歌哭老風塵。諸侯賓客猶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可見“真”是為人做詩的最高境界。詩人的文風人品兼而有之,實在令人欽佩。
詩人為什么能這樣呢?除了上面所言的詩人個人的勤奮好學和努力實踐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基、儒、釋、道文化對他的陶冶。無怪乎詩人在其《求道篇》的扉頁上題上了這樣的題詞:基儒釋道善為本,仁愛慈悲真是根。根深葉茂,本故枝榮,故其作詩為文,無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無拘無束,揮灑自如。故其待人處事無不坦坦蕩蕩,心真意誠,不拘禮節,嚴己寬人。
現在已是下午六時了,用詩人的話說,已是“西天一輪夕陽與蒼茫的遠山相吻”的時候了。我也該擱筆了。我深知我的這些話是不說而說之言,到頭來自然是說而不說了。但我深知我的這塊引玉之磚定會引來可說之玉言。幸甚幸甚。是為序。
汪祖象
2004年4月于新下路
本文作者:武漢大學文革前哲學系畢業;原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教育培訓處處長、書記。
此文為在下最近所出詩集《心露集》之序言 。在下不才,無意嘩眾取寵 ,更不敢出書賺錢羞辱老祖宗,只想與詩友交流,故自費結集出版拙作。在下愿以詩交友,若諸位詩家、詞長愿與在下切磋詩藝并不吝賜教,請將閣下的真實地址發送給在下,在下將免費贈書一冊,收書后只需此處告知即可。我的E mail是yuanende@163.com
_________________
聯從心出似流水 ,詩到夢吟如卷雲
——代序
暮春三月,阳光明媚,花团锦簇,燕舞莺歌。值此良辰,我品读了袁恩德集诗、词、联、文于一冊的《心露集》。读着读着,我似乎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集中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楹联、每一篇文赋都在向我讲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表达出一种虔诚的感情,折射出一则深刻的哲理,袒露出一颗圣洁的心灵。五者自成一体,互相映照,浑然有趣。苏东坡曾经说过:“暂借好诗消长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苏东坡不满足于诗词字句之内的有限含义,经常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寻找诗词字句以外的无尽韵味。可见一首好诗,不应该简单地用眼去看,而应该邃密地用心去悟,不应该过多地在字句上推敲琢磨,而应该弄透作者的心路,洞入其中,领会诗中的神韵暇思。这样不仅能读懂原诗,而且能拓宽诗的外延,丰富原诗的内涵。进入了这种境界,就不再是我读诗,而是诗读我了。忘我超我,或心花怒放,或拍案叫绝,其乐也融融。《心露集》应该用这种态度和方法去读。
“雷鸣雨道直,野旷欲何求?急走河堤上,忽来一叶舟。”这是《心露集》的开卷篇。看来作者的用心是良苦的。雷鸣电闪,风雨交加,旷野茫茫,过客匆匆,好一幅雷雨壮行图。“忽来一叶舟”是福音,山回峰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过客可谓绝处逢生,喜出望外。这一叶舟就是诺亚方舟。正是这方舟救起了滔滔洪水中的诺亚一家八口,从此繁衍了人类。整首诗向人们展示了:圣道宏大,无量无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切虔诚礼拜、善良慈悲之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海茫茫几块礁,临风闲坐好逍遥。波翻浪涌何所惧,一叶心舟任泊漂。”何来大难临头!
“芭蕉伴美人,独立出凡尘。猫傍长裙睡,个中自有因。”这是一首题《芭蕉美人图》的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有诗而且有画,诗情画意,两相辉映。美不胜收是此花,流光溢彩满天涯。芭蕉素有花中美人之称。“独立出凡尘”,这位女士美若天仙。美人的长裙下睡着一只猫,乖巧玲珑,安详闲适,靓态可掬,写到这里,诗人只说了一名:“个中自有因”。其实什么也没有讲。可能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可能是故意让读者去猜去想象。不管怎么样,在这里看到的是:既没有环境污染,也没有社会的动乱和不平。没有浓烟滚滚,没有臭水横流,没有沽名钓誉,没有争权夺利,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吸毒抢劫……只有净静,只有和谐。应该说这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作者的这座桃花源在其《武陵人》的自由诗和《鸽恋》和《金湖观鹤》的散文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鸽是和平的象征,鹤是福寿的标志,武陵是桃花源的所在。绝美,至圣,魂牵梦绕,映出了诗人的一颗真心。商品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增加财富的一面,又有破坏环境的一面,既有丰富生活的一面,又有毒化灵魂的一面。在开发自然资源的时候,如果一味索取而不加保护,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增加财富时如果一味强调富、富、富,钱、钱、钱,就会产生拜物教,把人们浸泡在金钱的欲水之中,其结果就会使人异化而变为禽兽。关于这一点,诗人在其《杏坛论教》一文中讲得非常透彻。他讲“现代商品经济带来人的异化”,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利益、金钱、权力仿佛才是世界的主人”。“山秃了,水臭了,天空也脏了,人越来越不像人了。”真是一针见血。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上一个世纪流传在欧洲的一个故事。一位高明的工程师制造了一个机器人,简直和人一样,可就是没有灵魂。开始这个机器人很自豪,到后来它发现自己没有灵魂,愧为人类,于是去找这位工程师,大喊:“给我灵魂!给我灵魂!”《题芭蕉美人图》这首诗表面看温文尔雅,实地里渗透着诗人的泪水,深藏着诗人的呐喊:“还我青山绿水!还我赤诚灵魂!”所幸的是我们中央领导在改革开放中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还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今年还特别强调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预言。我深信诗人的这个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用诗人的话说是:“桃花源现矣!梦,何用寻?”
“为探春何处,沿溪随意行。草鲜天滴露,花艳蝶传情。落日山头白,飞泉月下明。叩门小茅店,已听晓鸡声。”这是一幅游春图。为探春何处,不得不沿溪随意行。柳暗花明,莺歌燕舞,目不暇接,耳不暇闻。于是乎忘记了路途之远近,也不知道夜幕之降临。为尽兴,诗人不得不披星戴月夜游。及至投宿小茅店,已闻金鸡报晓声,新的一天即将来临。此时诗人肯定是“今夜未尽兴,明朝兴更奢”。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游兴呢?《登山赏春》作出了较好的回答。“登山望野色,自在好逍遥。鸟影林中没,白云山外飘。泉流闻水乐,风起听松涛。画意迷人眼,诗情凝笔梢。”这里我还想引出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段精辟的文字来,以助诗人的游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美是人本质的外化。诗人爱春实际上是诗人心灵美的表现。诗人在游春中借景抒情,把自己内心的美外化成大自然的美,与此同时又借助大自然的美进一步发展优化自己的内心美。从这个意义上讲,春在何处?春在我心中。探春者,实探心也。
“顶破千方土,推开万载石。无枝也无叶,好向云天直”这是一首悟道诗。诗人状物拟人,以此悟道,其言甚妙,其情深笃,其志甚坚,其理甚彻。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道既不可道,亦不可名,能名能道者非道也。但是道可观,即从“有”中观无,“微”中观妙。诗人就是从新竹这个“有”和“微”中观出道的“无”与“妙”来的。新竹应时而生,破土而出,何等坚韧不拔。一切生命都需这种坚韧不拔,反之,何谓生命?道也是这样,它在破邪恶中成长,它在抗腐败中完善。正因为这样,它才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永葆其美妙之青春。新竹破土在于坚,冲天在于直。无枝无叶则直。无枝无叶可否喻为“无欲”,比喻为不依靠权势,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壁立千尺,无欲则刚”。新竹的可贵之处在坚和直,道的玄妙之处在坚韧和无欲,两相对照,其道妙乃现。
“众鸟知归我不归,妄心湖畔钓金龟。夕阳入水难钩动,斜挂月轮唱晚回。”诗人用浪漫的手法、诙谐的语言写出了暮钓的乐趣,敢钓夕阳、斜月、金龟的妄心。妄心者,非真心也。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的真心何在呢?不言而喻在于乐道。诗曰:“朝雾朦朦日出乡,骑牛横笛下湖塘。池边草嫩任牛吃,我钓锦鳞慰爹娘。”又诗曰:“农人息作日当头,河柳依依弄钓钩。目盯红漂除杂念,何求一篓醉高楼?”诗人是位孝子,钓鱼是为了慰爹娘,诗集中诗人思念父母的诗不下十首,再加上他酬和岳父田世强先生和梦谒伯岳父田世福先生的诗多达30余首。寸草难报春晖,思念地久天长。可见诗人孝道的至诚。诗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用垂钓除杂念,其心诚情笃更是可钦可嘉。“忘心湖畔忘心行,残杨枯柳系月情。浪静风平舟自泊,渔人着意钓寒星。”这首诗自然是《晨钓》、《午钓》、《暮钓》的姊妹篇,更加体现了诗人对“道”的赤诚和执著,以致忘我忘情、矢志不渝。我想,这就是诗人取其笔名为“寒钓”的原因所在。
“露冷春寒笋未抽,双双玉蝶缀枝头。香清梅子诚无忌,色洁白莲岂有忧?不择名园争宠辱,甘居旷野显风流。群花惜叶千般秀,君爱蓝天万象休。”玉兰花这位报春的使者,藏冬纳腊聚精英,一遇东风无限情。春寒料峭她开花,像一双双一对对玉蝶缀满枝头。她无私,香清梅子而不忌妒;她有爱,色洁白莲更无忧愁。不择名园争宠辱,忘怀得失,甘居旷野显风流,向往自由。群花爱绿叶自有千般秀丽,唯有玉兰花,先开花后长叶露艳蓝天更能展示造物主的博爱与休明。这首诗的主题就是爱。诗人托物言爱,具体、生动、形象,韵味可餐。然则,爱可说乎?爱是一种天赋,与生俱来,没有差等,没有尊卑,不分种族,不分国界。爱即神,神即爱,神示爱,爱显神,神爱合一。基督讲博爱平等,儒家讲恻隐仁恕,释家讲善良慈悲,道家讲无为不争,其宗一也。从社会学上讲,爱是粘合剂,爱是净化剂,它凝聚社会,净化灵魂。舍此,则道德沦丧,社会不宁。诗人在本诗集中处处宣扬这种“爱”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领袖;爱父母、爱子女、爱同志、爱亲朋;直至爱青山、绿水、琼花、翠竹、白鹤、飞鹰……“中秋月又圆,把酒泪难干。母子别三载,东西各一边。心驰寒塞外,思入幽林间。想必金城月,含情照未眠。”(《中秋思母》)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诚挚的子对母之情。“针针风刺面,片片雪白头。十里泥泞路,甘为儿子牛。”(《雪天背子上学》)多么永恒的父对子之爱。“愿将心血化甘雨,浇得百花开满园”,(《从教十年有感》)这是师爱,其爱烈烈。“未将美酒饮,我已醉酣酣”(赴鹿耳山下曹村作客》), 这是友情,其情殷殷。“星星之圣火,燎原一片红”(《 访井山毛泽东旧居白屋》),这是对领袖之爱,犹如山高海深、地久天长……
“人生五十知天命,华发满头笑我纯。荣辱浮沉全是幻,终身不变一真心。”这首诗题为《五十抒怀》。这是本集中画龙点睛之作。诗人原籍湖北大冶,1954年11月12日生于甘肃兰州市。1970年回家乡下袁村。1974年入大冶师范就读。1976年参加工作,任教于灵乡罗桥中学。1978年调金湖栖儒中学。1988年偕妻田芳雨、爱子袁岫入大冶五中任教。半百生涯,特别是从教后的27年,始终以诚为本,修身养性,格物至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几十年的风雨,几十年的艰辛,几十年的荣辱,几十年的的进退,铸造了诗人的真心。文如其人,诗人的诗魂、词宗、联旨、文心简言之可以说是一个字:真,他是用这颗真心写诗、填词、撰联、作文。故其言感人,其情动人,其理服人。清代著名诗人蒋士荃就是用这“真”评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他说:“独向乱里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诸侯宾客犹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可见“真”是为人做诗的最高境界。诗人的文风人品兼而有之,实在令人钦佩。
诗人为什么能这样呢?除了上面所言的诗人个人的勤奋好学和努力实践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儒、释、道文化对他的陶冶。无怪乎诗人在其《求道篇》的扉页上题上了这样的题词:基儒释道善为本,仁爱慈悲真是根。根深叶茂,本故枝荣,故其作诗为文,无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无拘无束,挥洒自如。故其待人处事无不坦坦荡荡,心真意诚,不拘礼节,严己宽人。
现在已是下午六时了,用诗人的话说,已是“西天一轮夕阳与苍茫的远山相吻”的时候了。我也该搁笔了。我深知我的这些话是不说而说之言,到头来自然是说而不说了。但我深知我的这块引玉之砖定会引来可说之玉言。幸甚幸甚。是为序。
汪祖象
2004年4月于新下路
本文作者:武汉大学文革前哲学系毕业;原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教育培训处处长、书记。
此文为在下最近所出诗集《心露集》之序言 。在下不才,无意哗众取宠 ,更不敢出书赚钱羞辱老祖宗,只想与诗友交流,故自费结集出版拙作 。在下愿以诗交友,若诸位诗家、词长愿与在下切磋诗艺并不吝赐教,请将阁下的真实地址发送给在下,在下将免费赠书一册,收书后只需此处告知即可。我的E mail是yuanende@163.com
====================================
[以下為版主代轉碼]
好詩好文用心讀
——代序
暮春三月,陽光明媚,花團錦簇,燕舞鶯歌。值此良辰,我品讀了袁恩德集詩、詞、聯、文于一冊的《心露集》。讀著讀著,我似乎進入了這樣一種境界:集中的每一首詩詞、每一幅楹聯、每一篇文賦都在向我講述著一個生動的故事,呈現出一道亮麗的風景,表達出一種虔誠的感情,折射出一則深刻的哲理,袒露出一顆圣潔的心靈。五者自成一體,互相映照,渾然有趣。蘇東坡曾經說過:“暫借好詩消長夜,每逢佳處輒參禪。”蘇東坡不滿足于詩詞字句之內的有限含義,經常用參禪的態度和方法去尋找詩詞字句以外的無盡韻味。可見一首好詩,不應該簡單地用眼去看,而應該邃密地用心去悟,不應該過多地在字句上推敲琢磨,而應該弄透作者的心路,洞入其中,領會詩中的神韻暇思。這樣不僅能讀懂原詩,而且能拓寬詩的外延,豐富原詩的內涵。進入了這種境界,就不再是我讀詩,而是詩讀我了。忘我超我,或心花怒放,或拍案叫絕,其樂也融融。《心露集》應該用這種態度和方法去讀。
“雷鳴雨道直,野曠欲何求?急走河堤上,忽來一葉舟。”這是《心露集》的開卷篇。看來作者的用心是良苦的。雷鳴電閃,風雨交加,曠野茫茫,過客匆匆,好一幅雷雨壯行圖。“忽來一葉舟”是福音,山回峰轉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過客可謂絕處逢生,喜出望外。這一葉舟就是諾亞方舟。正是這方舟救起了滔滔洪水中的諾亞一家八口,從此繁衍了人類。整首詩向人們展示了:圣道宏大,無量無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切虔誠禮拜、善良慈悲之人,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會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大海茫茫幾塊礁,臨風閑坐好逍遙。波翻浪涌何所懼,一葉心舟任泊漂。”何來大難臨頭!
“芭蕉伴美人,獨立出凡塵。貓傍長裙睡,個中自有因。”這是一首題《芭蕉美人圖》的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有詩而且有畫,詩情畫意,兩相輝映。美不勝收是此花,流光溢彩滿天涯。芭蕉素有花中美人之稱。“獨立出凡塵”,這位女士美若天仙。美人的長裙下睡著一只貓,乖巧玲瓏,安詳閑適,靚態可掬,寫到這里,詩人只說了一名:“個中自有因”。其實什么也沒有講。可能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也可能是故意讓讀者去猜去想象。不管怎么樣,在這里看到的是:既沒有環境污染,也沒有社會的動亂和不平。沒有濃煙滾滾,沒有臭水橫流,沒有沽名釣譽,沒有爭權奪利,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刀光劍影,沒有貪污腐敗,沒有吸毒搶劫……只有凈靜,只有和諧。應該說這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作者的這座桃花源在其《武陵人》的自由詩和《鴿戀》和《金湖觀鶴》的散文詩中,得到充分的展現。鴿是和平的象征,鶴是福壽的標志,武陵是桃花源的所在。絕美,至圣,魂牽夢繞,映出了詩人的一顆真心。商品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增加財富的一面,又有破壞環境的一面,既有豐富生活的一面,又有毒化靈魂的一面。在開發自然資源的時候,如果一味索取而不加保護,就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在增加財富時如果一味強調富、富、富,錢、錢、錢,就會產生拜物教,把人們浸泡在金錢的欲水之中,其結果就會使人異化而變為禽獸。關于這一點,詩人在其《杏壇論教》一文中講得非常透徹。他講“現代商品經濟帶來人的異化”,不是“以人為本”,而是“利益、金錢、權力仿佛才是世界的主人”。“山禿了,水臭了,天空也臟了,人越來越不像人了。”真是一針見血。寫到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上一個世紀流傳在歐洲的一個故事。一位高明的工程師制造了一個機器人,簡直和人一樣,可就是沒有靈魂。開始這個機器人很自豪,到后來它發現自己沒有靈魂,愧為人類,于是去找這位工程師,大喊:“給我靈魂!給我靈魂!”《題芭蕉美人圖》這首詩表面看溫文爾雅,實地里滲透著詩人的淚水,深藏著詩人的吶喊:“還我青山綠水!還我赤誠靈魂!”所幸的是我們中央領導在改革開放中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始終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既要依法治國,又要以德治國,還要堅持可持續性發展,今年還特別強調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這是毛澤東同志在上一個世紀五十年代的預言。我深信詩人的這個理想是可以實現的。用詩人的話說是:“桃花源現矣!夢,何用尋?”
“為探春何處,沿溪隨意行。草鮮天滴露,花艷蝶傳情。落日山頭白,飛泉月下明。叩門小茅店,已聽曉雞聲。”這是一幅游春圖。為探春何處,不得不沿溪隨意行。柳暗花明,鶯歌燕舞,目不暇接,耳不暇聞。于是乎忘記了路途之遠近,也不知道夜幕之降臨。為盡興,詩人不得不披星戴月夜游。及至投宿小茅店,已聞金雞報曉聲,新的一天即將來臨。此時詩人肯定是“今夜未盡興,明朝興更奢”。為什么詩人有這樣的游興呢?《登山賞春》作出了較好的回答。“登山望野色,自在好逍遙。鳥影林中沒,白云山外飄。泉流聞水樂,風起聽松濤。畫意迷人眼,詩情凝筆梢。”這里我還想引出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一段精辟的文字來,以助詩人的游興:“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美是人本質的外化。詩人愛春實際上是詩人心靈美的表現。詩人在游春中借景抒情,把自己內心的美外化成大自然的美,與此同時又借助大自然的美進一步發展優化自己的內心美。從這個意義上講,春在何處?春在我心中。探春者,實探心也。
“頂破千方土,推開萬載石。無枝也無葉,好向云天直”這是一首悟道詩。詩人狀物擬人,以此悟道,其言甚妙,其情深篤,其志甚堅,其理甚徹。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道既不可道,亦不可名,能名能道者非道也。但是道可觀,即從“有”中觀無,“微”中觀妙。詩人就是從新竹這個“有”和“微”中觀出道的“無”與“妙”來的。新竹應時而生,破土而出,何等堅韌不拔。一切生命都需這種堅韌不拔,反之,何謂生命?道也是這樣,它在破邪惡中成長,它在抗腐敗中完善。正因為這樣,它才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永葆其美妙之青春。新竹破土在于堅,沖天在于直。無枝無葉則直。無枝無葉可否喻為“無欲”,比喻為不依靠權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壁立千尺,無欲則剛”。新竹的可貴之處在堅和直,道的玄妙之處在堅韌和無欲,兩相對照,其道妙乃現。
“眾鳥知歸我不歸,妄心湖畔釣金龜。夕陽入水難鉤動,斜掛月輪唱晚回。”詩人用浪漫的手法、詼諧的語言寫出了暮釣的樂趣,敢釣夕陽、斜月、金龜的妄心。妄心者,非真心也。醉翁之意不在酒,詩人的真心何在呢?不言而喻在于樂道。詩曰:“朝霧朦朦日出鄉,騎牛橫笛下湖塘。池邊草嫩任牛吃,我釣錦鱗慰爹娘。”又詩曰:“農人息作日當頭,河柳依依弄釣鉤。目盯紅漂除雜念,何求一簍醉高樓?”詩人是位孝子,釣魚是為了慰爹娘,詩集中詩人思念父母的詩不下十首,再加上他酬和岳父田世強先生和夢謁伯岳父田世福先生的詩多達30余首。寸草難報春暉,思念地久天長。可見詩人孝道的至誠。詩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用垂釣除雜念,其心誠情篤更是可欽可嘉。“忘心湖畔忘心行,殘楊枯柳系月情。浪靜風平舟自泊,漁人著意釣寒星。”這首詩自然是《晨釣》、《午釣》、《暮釣》的姊妹篇,更加體現了詩人對“道”的赤誠和執著,以致忘我忘情、矢志不渝。我想,這就是詩人取其筆名為“寒釣”的原因所在。
“露冷春寒筍未抽,雙雙玉蝶綴枝頭。香清梅子誠無忌,色潔白蓮豈有憂?不擇名園爭寵辱,甘居曠野顯風流。群花惜葉千般秀,君愛藍天萬象休。”玉蘭花這位報春的使者,藏冬納臘聚精英,一遇東風無限情。春寒料峭她開花,像一雙雙一對對玉蝶綴滿枝頭。她無私,香清梅子而不忌妒;她有愛,色潔白蓮更無憂愁。不擇名園爭寵辱,忘懷得失,甘居曠野顯風流,向往自由。群花愛綠葉自有千般秀麗,唯有玉蘭花,先開花后長葉露艷藍天更能展示造物主的博愛與休明。這首詩的主題就是愛。詩人托物言愛,具體、生動、形象,韻味可餐。然則,愛可說乎?愛是一種天賦,與生俱來,沒有差等,沒有尊卑,不分種族,不分國界。愛即神,神即愛,神示愛,愛顯神,神愛合一。基督講博愛平等,儒家講惻隱仁恕,釋家講善良慈悲,道家講無為不爭,其宗一也。從社會學上講,愛是粘合劑,愛是凈化劑,它凝聚社會,凈化靈魂。舍此,則道德淪喪,社會不寧。詩人在本詩集中處處宣揚這種“愛”情。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愛領袖;愛父母、愛子女、愛同志、愛親朋;直至愛青山、綠水、瓊花、翠竹、白鶴、飛鷹……“中秋月又圓,把酒淚難干。母子別三載,東西各一邊。心馳寒塞外,思入幽林間。想必金城月,含情照未眠。”(《中秋思母》)每逢佳節倍思親,多么誠摯的子對母之情。“針針風刺面,片片雪白頭。十里泥濘路,甘為兒子牛。”(《雪天背子上學》)多么永恒的父對子之愛。“愿將心血化甘雨,澆得百花開滿園”,(《從教十年有感》)這是師愛,其愛烈烈。“未將美酒飲,我已醉酣酣”(赴鹿耳山下曹村作客》),這是友情,其情殷殷。“星星之圣火,燎原一片紅”(《 訪井岡山毛澤東舊居白屋》),這是對領袖之愛,猶如山高海深、地久天長……
“人生五十知天命,華發滿頭笑我純。榮辱浮沉全是幻,終身不變一真心。”這首詩題為《五十抒懷》。這是本集中畫龍點睛之作。詩人原籍湖北大冶, 1954年11月12日生于甘肅蘭州市。1970年回家鄉下袁村。1974年入大冶師范就讀。1976年參加工作,任教于靈鄉羅橋中學。1978年調金湖棲儒中學。1988年偕妻田芳雨、愛子袁岫入大冶五中任教。半百生涯,特別是從教后的27年,始終以誠為本,修身養性,格物至知,嘔心瀝血,教書育人。幾十年的風雨,幾十年的艱辛,幾十年的榮辱,幾十年的的進退,鑄造了詩人的真心。文如其人,詩人的詩魂、詞宗、聯旨、文心簡言之可以說是一個字:真,他是用這顆真心寫詩、填詞、撰聯、作文。故其言感人,其情動人,其理服人。清代著名詩人蔣士荃就是用這“真”評價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他說:“獨向亂里憂社稷,直將歌哭老風塵。諸侯賓客猶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可見“真”是為人做詩的最高境界。詩人的文風人品兼而有之,實在令人欽佩。
詩人為什么能這樣呢?除了上面所言的詩人個人的勤奮好學和努力實踐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基、儒、釋、道文化對他的陶冶。無怪乎詩人在其《求道篇》的扉頁上題上了這樣的題詞:基儒釋道善為本,仁愛慈悲真是根。根深葉茂,本故枝榮,故其作詩為文,無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無拘無束,揮灑自如。故其待人處事無不坦坦蕩蕩,心真意誠,不拘禮節,嚴己寬人。
現在已是下午六時了,用詩人的話說,已是“西天一輪夕陽與蒼茫的遠山相吻”的時候了。我也該擱筆了。我深知我的這些話是不說而說之言,到頭來自然是說而不說了。但我深知我的這塊引玉之磚定會引來可說之玉言。幸甚幸甚。是為序。
汪祖象
2004年4月于新下路
本文作者:武漢大學文革前哲學系畢業;原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教育培訓處處長、書記。
此文為在下最近所出詩集《心露集》之序言 。在下不才,無意嘩眾取寵 ,更不敢出書賺錢羞辱老祖宗,只想與詩友交流,故自費結集出版拙作。在下愿以詩交友,若諸位詩家、詞長愿與在下切磋詩藝并不吝賜教,請將閣下的真實地址發送給在下,在下將免費贈書一冊,收書后只需此處告知即可。我的E mail是yuanende@163.com
_________________
聯從心出似流水 ,詩到夢吟如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