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知音--琴畫」演展活動

中華古琴學會 主辦 [筆墨知音~琴畫]演展活動
展覽日期 : 2010/10/30 ~ 12/31
開幕茶會 : 2010/11/5 (五) 14:00-17:00
古琴演奏會與座談 : 2010/11/14 (日)14:00-17:00
參展藝術(琴)家 : (台灣地區)于彭、王三慶、林銓居、許雨仁、李居儒、葉世強、孫于涵、鄭德宣、袁中平
(大陸地區) 王鵬、隋堅、潘文逸
(美國地區) Ian Robertson Duncan(李墨泉)
參與演出琴人 : (台灣地區)李孔元、孫于涵、陳雯、陳國燈、袁中平
(美國地區) Ian Robertson Duncan(李墨泉)
演展活動地點 : 北投文物館
【緣起】
自古以來文人的生活離不開琴、棋、書、畫。彈琴、書法與繪畫原為一體,然而這樣的文人傳統,長久以來已經處於分離狀態。擅長書、畫者不一定能彈琴,擅彈琴之人也不一定能書與畫,幸而當代在台灣及海外還有琴人同時也擅書、畫,始終保持這樣的文人傳統。
為了讓國人了解書畫與琴人的藝術關聯性,書、畫家在受到琴的薰陶或琴人受到書、畫的影響,而在琴、書、畫中作互相表裡的呈現。以傳承與保存琴的文化為宗旨的中華古琴學會,能把這些保持如是文人傳統的當代書、畫家與琴人,納入進行此三者合一的活動計畫,自覺別無旁貸。
書法家、畫家與古琴家三者互相受到的文化影響,用不同媒材所呈現的結果—有的用書法呈現古琴音樂的節奏韻律,有的用繪畫表現古琴音樂的意境,有的用古琴來表現書、畫的神韻,無論在這三者精神層次與表現層次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係,透過本次展覽、座談、演奏三位一體的活動中連貫起來。所要達成的目標是透過書法家、畫家及古琴家從個人的論述以及實際操作,表現出傳統中書法、繪畫與古琴相互影響的必然關係;並為培育當代琴人與藝術家,對傳統琴文化做承先啟後的貢獻。
【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雖然分成【古琴演奏會】、【書畫展覽】與【座談會】三個部分,卻都在一個空間中呈現。藉著書法、繪畫的展覽及古琴的演奏,讓人了解到視覺上的表現,蘊含著古琴特有的音樂性,在古琴的演奏中呈現出書法及繪畫的精神;透過舉辦座談會,使藝術家、琴人及觀眾同時互動探討這種「琴音中有筆墨,筆墨中有琴音」,承先啟後卻從未有過的藝術形式。
書畫展覽邀請當代書法家及畫家,展示與琴之間具有關聯性之作品,以讓參觀者認識到,書畫作品內蘊涵著古琴特有的音樂性視覺,啟開這一長久以來,被忽略卻深具意義之傳統人文美學知識。活動期間,展出古琴數床,包括一床傳為元代古琴及當代台灣、大陸共五位斲琴名家的作品。【古琴演奏會】及【座談會】,邀請中外古琴家表演傳統及創新曲目,與藝術家相互研討其相關內容。
指導單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 中華古琴學會Chinese Qin Association
協辦單位: 北投文物館Taiwan Folk Arts Museum
襄助單位: 畫庫、東家畫廊、中道琴社、蔡永和攝影師、十分視覺整合設計、阿風攝影工作室
【關於中華古琴學會】
中華古琴學會是目前唯一全國性非營利的琴學組織。成立於2008年12月28日 ,成立宗旨在於維護古琴幾千年以來的優良文化傳統,及保存、繼承、發揚前人所遺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成立時間雖短,但致力於學術的研究及推廣,教育與演奏,交流與學習,以期提供全世界所有琴人、琴文化交流的一個平台。自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古琴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海外及大陸地區,在政府與民間交互重視下積極推廣此一傳統文化,使古琴儼然成為顯學。反觀國內從政府到民間並不見對此做出積極回應,鑒於此,我們結合了幾位關心文化的朋友成立了非營利的民間社團,在毫無任何經費的挹注之下,好友們自掏腰包支持活動。這一年多來計已舉辦公開演奏會及雅集共十八場次、公開講座共十場次、電視台訪問共二次、廣播電台訪問共十二次。新聞報紙刊登共四次。雜誌報導共一次。為擴展本學會成為國際琴學中心,除於2009年5月邀請台灣[中道琴社]及大陸青島[中道琴社]成為團體會員外,同年8月邀請美國[紐約琴社]加入成為本會團體會員。即開始舉辦國內外琴學文化交流活動,並獲得具體成效。為擴大影響,今年與[北投文物館]舉辦[筆墨知音—琴畫]演展活動。並持續規劃及進行各項琴文化活動。我們衷心希望各界人士能多多參與、交流本會所舉辦的活動,並且不吝指導與支持。
社團法人中華古琴學會
電話: 02-28615465 或 0922-462046
E-Mail: chqugin@gmail.com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qin-china
展覽日期 : 2010/10/30 ~ 12/31
開幕茶會 : 2010/11/5 (五) 14:00-17:00
古琴演奏會與座談 : 2010/11/14 (日)14:00-17:00
參展藝術(琴)家 : (台灣地區)于彭、王三慶、林銓居、許雨仁、李居儒、葉世強、孫于涵、鄭德宣、袁中平
(大陸地區) 王鵬、隋堅、潘文逸
(美國地區) Ian Robertson Duncan(李墨泉)
參與演出琴人 : (台灣地區)李孔元、孫于涵、陳雯、陳國燈、袁中平
(美國地區) Ian Robertson Duncan(李墨泉)
演展活動地點 : 北投文物館
【緣起】
自古以來文人的生活離不開琴、棋、書、畫。彈琴、書法與繪畫原為一體,然而這樣的文人傳統,長久以來已經處於分離狀態。擅長書、畫者不一定能彈琴,擅彈琴之人也不一定能書與畫,幸而當代在台灣及海外還有琴人同時也擅書、畫,始終保持這樣的文人傳統。
為了讓國人了解書畫與琴人的藝術關聯性,書、畫家在受到琴的薰陶或琴人受到書、畫的影響,而在琴、書、畫中作互相表裡的呈現。以傳承與保存琴的文化為宗旨的中華古琴學會,能把這些保持如是文人傳統的當代書、畫家與琴人,納入進行此三者合一的活動計畫,自覺別無旁貸。
書法家、畫家與古琴家三者互相受到的文化影響,用不同媒材所呈現的結果—有的用書法呈現古琴音樂的節奏韻律,有的用繪畫表現古琴音樂的意境,有的用古琴來表現書、畫的神韻,無論在這三者精神層次與表現層次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係,透過本次展覽、座談、演奏三位一體的活動中連貫起來。所要達成的目標是透過書法家、畫家及古琴家從個人的論述以及實際操作,表現出傳統中書法、繪畫與古琴相互影響的必然關係;並為培育當代琴人與藝術家,對傳統琴文化做承先啟後的貢獻。
【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雖然分成【古琴演奏會】、【書畫展覽】與【座談會】三個部分,卻都在一個空間中呈現。藉著書法、繪畫的展覽及古琴的演奏,讓人了解到視覺上的表現,蘊含著古琴特有的音樂性,在古琴的演奏中呈現出書法及繪畫的精神;透過舉辦座談會,使藝術家、琴人及觀眾同時互動探討這種「琴音中有筆墨,筆墨中有琴音」,承先啟後卻從未有過的藝術形式。
書畫展覽邀請當代書法家及畫家,展示與琴之間具有關聯性之作品,以讓參觀者認識到,書畫作品內蘊涵著古琴特有的音樂性視覺,啟開這一長久以來,被忽略卻深具意義之傳統人文美學知識。活動期間,展出古琴數床,包括一床傳為元代古琴及當代台灣、大陸共五位斲琴名家的作品。【古琴演奏會】及【座談會】,邀請中外古琴家表演傳統及創新曲目,與藝術家相互研討其相關內容。
指導單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 中華古琴學會Chinese Qin Association
協辦單位: 北投文物館Taiwan Folk Arts Museum
襄助單位: 畫庫、東家畫廊、中道琴社、蔡永和攝影師、十分視覺整合設計、阿風攝影工作室
【關於中華古琴學會】
中華古琴學會是目前唯一全國性非營利的琴學組織。成立於2008年12月28日 ,成立宗旨在於維護古琴幾千年以來的優良文化傳統,及保存、繼承、發揚前人所遺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成立時間雖短,但致力於學術的研究及推廣,教育與演奏,交流與學習,以期提供全世界所有琴人、琴文化交流的一個平台。自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古琴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海外及大陸地區,在政府與民間交互重視下積極推廣此一傳統文化,使古琴儼然成為顯學。反觀國內從政府到民間並不見對此做出積極回應,鑒於此,我們結合了幾位關心文化的朋友成立了非營利的民間社團,在毫無任何經費的挹注之下,好友們自掏腰包支持活動。這一年多來計已舉辦公開演奏會及雅集共十八場次、公開講座共十場次、電視台訪問共二次、廣播電台訪問共十二次。新聞報紙刊登共四次。雜誌報導共一次。為擴展本學會成為國際琴學中心,除於2009年5月邀請台灣[中道琴社]及大陸青島[中道琴社]成為團體會員外,同年8月邀請美國[紐約琴社]加入成為本會團體會員。即開始舉辦國內外琴學文化交流活動,並獲得具體成效。為擴大影響,今年與[北投文物館]舉辦[筆墨知音—琴畫]演展活動。並持續規劃及進行各項琴文化活動。我們衷心希望各界人士能多多參與、交流本會所舉辦的活動,並且不吝指導與支持。
社團法人中華古琴學會
電話: 02-28615465 或 0922-462046
E-Mail: chqugin@gmail.com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qin-china